

生本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初探
作者: 周葛龙 栾长雨[摘 要] 大学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对优化高校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不科学、劳动实践活动不丰富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教育资源,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积极创新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学生劳动认知教育体系、专业劳动教育体系、实践活动体系等,为培养具有科学劳动观的新时代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关 键 词] 生本教育理念;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29-04
新时代人才培养趋于综合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和技能已经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生活能力、坚持精神等,这些品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品质,也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劳动教育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加强学生思想引导,能够改变学生不良行为,扭转学生懒惰、怕吃苦、安于享乐等消极思想。因此,学校应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依托,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注重思想疏通,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做一个勤于动手、敢于承担、具有劳动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一、生本教育理念概述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实现“育”,育人是教育的落脚点。因此,教育应牢牢把握住对象,将教育对象放在第一位,基于教育对象特点、学习需求等构建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理念直击教育本质,从育人的角度构建教育体系,在教育中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学习意愿、学习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能够自己主动学习课程,认识到课程的价值并进行探究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以及在教师的监督下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知识,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生本教育理念的主要价值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育观,即承认学生的价值,认为学生天生具有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在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价值,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并基于学生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和教育机制。第二方面是教学观,生本教育观打破了传统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改变了功利化教育模式,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课堂,是对学生未来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是实用性的课堂,而不是机械地学习理论,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分的课堂。另外,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组织形式摆脱了教师教、学习学的教学形式,而是学生自学、先学、多学少教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不教,或者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教,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循环。
此外,生本教育理念提到了德育对学生美好生活的作用,认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可以帮助其摆脱浮躁的心态,使学生具备朴素的心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体会幸福生活的意义。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体系创新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受社会观念、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一些高校很少融入德育方面的考核,所进行的教育也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完成,虽然也会涉及实践活动,但是活动单一,脱离大学生生活,而且重视形式,忽视学生参与,导致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并未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另外,社会上对劳动教育存在错误的认知。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灌输的观念是只要学习好即可,无须参与劳动,甚至很多人认为劳动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惩罚行为,这些都影响了德育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应纠正学生当前不良的劳动思想,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并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劳动学习体系,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好准备。
目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所进行的劳动教育课程零散,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联系不紧密,而且很多劳动教育课程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劳动实践课程形式化,不具有实际教育意义。此外,很多高校不重视实践课程评价,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达到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目的。而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可以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弊端,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生活,体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对提升大学生德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认知不足
生本理念的本质是将教育落实在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是开放性的教育,是引导性的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并不放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认为学生不会主动完成,而且没有能力完成,认为想要提升劳动教育效果仍旧需要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强制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习,认为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另外,很多教师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是大学期间主要的学习任务,这些应放在首位,劳动人人都会,无须进行专项教育,致使劳动教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学生缺乏科学劳动观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盈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甚至一些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他们很少参与劳动,即使参加劳动,也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到了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劳动更会被抛之脑后,如果不重视劳动教育,则很难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另外,受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思想倾向,尤其是西方的“享乐”“自由”等消极的思想不断影响着学生,导致不少大学生好逸恶劳,沉迷于享乐,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三)劳动课程设置不合理
设置劳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很多高校劳动课程设置脱离了教育的本质。首先,劳动课程形式化。一些高校所设置的劳动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虽然也会涉及一些实践课程,但是这些实践课程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缺乏实践性,学生很难基于日常生活参与劳动实践,因此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价值。其次,劳动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所设置的劳动实践课程比较零散,劳动课程理论内容和实践课程内容不符,衔接性较差;授课时间不统一,随机性很强。最后,劳动课程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应基于学生劳动现状、成长需求、兴趣爱好等设置课程,但一些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时所考虑的是自己怎么教好教,如何授课更方便,而并未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安排课程,这样的劳动课程安排显然违背了生本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德育素养培养。
(四)劳动实践活动不成体系
生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感悟,通过让学生感悟,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劳动教育中应积极为学生构建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劳动,体会劳动的情感价值。但是很多高校实践活动安排并不理想。首先,实践活动安排不足。学生只有多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劳动之美,培养自身不怕吃苦、体谅他人的美好精神,但是由于高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因此很难将劳动思想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学生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无论何种工作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需要学校基于学生专业为学生设置针对性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很少有高校基于不同的专业为学生创建劳动课程,仅仅是安排实习、义务劳动等劳动实践活动。此外,劳动实践活动不符合时代需求。高校所设置的劳动实践活动无法与先进技术对接,凸显信息化劳动优势,多是一些基础的劳动实践活动,不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
(五)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高校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不会像专业课程一样评学分,因此,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日常学习多是应付。其次,教师不重视学生劳动评价,当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教师很少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比如口头表扬、发放奖励等,导致学生缺乏激励,无法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此外,缺乏对学生劳动学习的综合评价,评价不全面。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具备劳动精神,比如热爱劳动、保持勤奋的心态等,这些积极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保障,但是教师对学生劳动评价只注重结果,评价一些显性的成果,而忽视隐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这对提高学生劳动觉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劳动、主动参与劳动极其不利。
四、生本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体系创新策略
(一)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构建专业劳动教育体系
良好的品行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大学生终要走向社会,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品德,将很难适应社会,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教师应摆脱狭隘的只专注于课程教学以及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教育理念,积极落实新时代“育人”精神,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第一,构建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生本教育理念培训。生本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感悟,并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到劳动中蕴藏的朴素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务实、认真、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从教学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让学生愿意学,并将劳动意识以及所获得的美好精神融入学生知识体系、思想意识中,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第二,构建专业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应做好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制度制定、教育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的规划,并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体系研究机构,针对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学生未来发展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并将劳动教育具体化、制度化,保证劳动教育有序展开。
(二)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构建劳动教育认知体系
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是承认学生的价值,学生本身是一个学习资源库,具有创造、探究、创新等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盲目的“教”上,应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高质量地学,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而要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人,只有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才能真正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劳动教育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大部分高校设置了思政课程,因此,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让学生接受理论层面的教育,认识到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思政哲学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认知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等,让学生明确实践对知识学习的价值。另外,劳动还是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可列举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可劳动的价值。其次,应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宣传,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比如社交软件、校园网络等宣传劳动思想,并安排具体的劳动思想宣传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劳动教育宣传文件,参与学校活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此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是一门技能类课程,不能舍本逐末,应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德育应涵盖多个方面,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开展文艺类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也可以举办一些演讲、感悟类活动,通过演讲活动,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总之,应完善德育体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以此指导学生行为,将“劳动思维”内化成为学生行动的风向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成为一个勤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