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探析
作者: 石飞[摘 要]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还是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日常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设计理念、思政元素融入和课程思政实施的探索成果加以说明。
[关 键 词] 高职;课程思政;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37-04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而课程思政,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要解决高职学段,“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高职教学的痛点——专业课程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品行培育[1]。特别是结合高职学生学情:政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弱、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懈怠,课程思政改革就更有其必要性。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先疏通其思想,才能将知识和技能顺利传授给他们,即先“扶志”再“扶智”,精神扶贫是关键。
(二)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高职学段,既是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发展、国家的未来。但传统的思政课往往偏重于说教,成为高职校院里“可听可不听的课”[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该指示的指导下,一批具有课程思政内涵的优质课程先后出现,对各门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德育”教学进行了示范。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如何协同育人、专业课程如何发挥思政功能成为探索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我校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
(三)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新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一般。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专业知识学到什么程度不重要。这样的学生,完成主要学业尚动力不足,遑论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贯彻“劳动教育”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敬业”“乐业”的种子,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一)以化学学科和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融合为基本路径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4]。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5]。
学科核心素养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内涵方向,比如有机化学属于化学学科课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6],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契合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融合政治学科素养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这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两者的融合才能达成课程核心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为手段
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决定了课程思政内容选取的难易程度,但是课程思政也可以从形式上进行突破——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有机化学课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专业课课堂,要优化课程设置。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每个模块的知识在确定重难点后,先找到思政教育的契合点,然后创设情景展开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教学素材的选择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才能有下一步浸润学生心灵的可能。我们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中,既要把握专业深度,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专业技能的意义,又要从传统文化、生活常识、时政材料中选取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素材,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三)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发挥合力,以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为改革突破口
首先,课程主要由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四要素构成,课程思政就是要这四要素发挥合力,让主体(教师)在某种环体(课堂情境)下,选取特定的介体(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客体(学生)。因此,课程思政内容的选取需要“实用”,切忌形而向上,符合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载体的根本导向。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所选专业的职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迁移和跨专业就业能力,因此,课程思政内容要在“务实”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其次,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机化学的课程思政实施具体策略总结为:立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思政目标、寻找教学素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课后反思和改进。每部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支撑教学实施,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提出不是要把各类专业课堂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强调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想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师要根据每个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素养、专业特色,认真剖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自然融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思政元素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密切相关,三者有效协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发挥合力,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早在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就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指明了传道、授业、解惑是构成教育综合过程的三个有机要素,缺一不可。
“传道”的“道”指的是事物的规律,也可以延伸至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狭义地指道德观念,古代之所以把“传道”放在教师职责的首位,表明了其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端正的思想观念是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的,这与今天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是高度统一的。“授业”的“业”指的是学问、知识和技能,属于今天我们所讲的“教书”范畴。“解惑”的“惑”指的是困顿、迷惑,指的是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这属于知行合一或者说师生实践互动的范畴。在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互动中,我们曾选取化学家和化学学科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中的真实故事;在历年,特别是当年诺贝尔化学奖中选取合适素材,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充分发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育人功能,教授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劳动观、职业观教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提出“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应以实习课为依托,引导学生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弘扬劳动精神。
高职院校教育是对准备从事或正在从事某种生产劳动的人提供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6]。作为就业后备军,既要有就业的硬件,又要有就业的软件,因此,进行就业观教育,也是我们开展有机化学课程实验和实训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要让学生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有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学习中,有机合成实验操作烦琐,容错率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也许就是学生在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因此,要通过不断鼓励,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畏艰苦的精神品质。
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大力弘扬和推进技术理性,让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7]。换言之,职业教育技术理性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职业能力,而是技术精神。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纠正高职院校学生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只能做“打工人”的错误想法。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应敢于对当前知识和技能提出质疑,发散思维,勇于创新,在新的领域不断拓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伦理观教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选用了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创新天然产物青蒿素提取的过程的案例,引导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屠呦呦收集了2000多个内服外用的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出640个。其中就有后来提取青蒿素的青蒿,然而在第一轮的十批药物实践和测试中,青蒿的抑制率并不高,提取难度大,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后来屠呦呦开始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40℃以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近200次失败后,第191号提取物样品取得了成功,一致率为100%。
在贯彻“爱国”“敬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要贯彻“诚信”核心价值观[8]。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诚实守信的学习态度。告诫学生应客观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因为同一个实验因不同的人操作,其实验结果也可能不同。重点是要找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影响因素,才有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中南大学徐海老师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系列课程对我们高职开展课程思政有较好的启发。例如,课程教学中,首先从柯南动画片的剧情引出了CaO的化学性质,结合CaO的化学性质对案情进行了剖析;又运用于谦的诗《石灰吟》对CaO的性质进行了拓展介绍,并讲解了CaO在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将知识应用融于现实的生活、文化和历史之中,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化学知识的用途之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的不屈不挠,可谓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于一体,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课程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活动自然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等素质内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结构产生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有机化学也充分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搜索课程思政实施素材,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1:有机化学史简介——印染文化
有机化学在我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学生认知专业、引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内涵任务。因此,课程开篇教学时,我们选择先不照本宣科介绍绪论内容,而是给学生增加一部分有机化学史的内容,让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产生感性认知。有机化学史纷繁冗长,具体呈现给学生哪些内容呢?根据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中有1/2的学生没有学过有机化学,如果选择内容过于专业,授课效果可想而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和系部文化特色,我们选择了染色这一古老的工艺作为有机化学工业的代表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史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