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普通话训练与应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慧玲[摘 要] 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说好普通话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七大板块里,寻找符合每一板块内容的思政元素,细化隐性思政,努力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普通话训练与应用;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4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就不能只谈思政课,而是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所有课堂均应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均要承担育人责任,切实做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有课程的体系内容均需融入思政元素,所有教学和活动内容均需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所有教师均需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所有专业与所有课程的大思政格局,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简介
(一)课程定位和作用
1.课程定位
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让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流利、准确、恰当,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主要围绕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要求和考试技巧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语音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较系统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学习和大量的实际发音训练,掌握普通话的准确发音技巧和方法,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最终使自我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得以提高,并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以及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朗读训练等发音要领,具有自我语音纠正及方音辨别能力,能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自如地与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家通用语言,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普通话测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未来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内容
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板块:课程导学及普通话概述、普通话声母及辨正、普通话韵母及辨正、普通话声调及辨正、语流音变、普通话朗读技巧与朗读综合训练、命题说话。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训练相结合,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以文字教材、课程训练视频、示范音频为基础,在课程上对主要内容加以介绍、提示、示范、正音。线上课程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设置多项任务让学生多听优秀朗读作品,创造良好语音环境;设置多项音频作业,教师于课后在线上与学生实时沟通,鼓励学生多读多练,及时正音。
三、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一)“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从人们的思想上还是操作上,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与思政教育联系紧密,尽管如此,我们发现思政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淡薄,道德观念不强。很多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的德育格局太小。因此,在发挥思政课德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并在所有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只有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教师在课程的专业知识中,挖掘对应的思政元素,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才能培养出高德行、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2]
(二)普通话训练与应用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鲜明标志和基础要素,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能够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各民族同胞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类学生多数来自广西,因此,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开设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这门课的首要培养目标,这决定了其必然离不开课程思政。我们应在该课程的七大板块中寻找它们的思政切入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各民族在相互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三)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课程思政”即课程+思政,思政重要,课程也重要,两个内容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构思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内涵,让整个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堂讲授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普通话,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人文情感因素,知能融德、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这样有感情、有温度的知识传授,更有利于增强该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有很多高校的课堂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不利于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亟须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改正。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目前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每一个板块的思政元素,创造“沉浸式”教育环境,让学生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强化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更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基础。
四、普通话训练与应用教学探索与实践
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分为导学及普通话概述、普通话声母及辨正、普通话韵母及辨正、普通话声调及辨正、语流音变、普通话朗读技巧与朗读综合训练、命题说话七大板块,课程设计主要以正音实践为主,将课程思政融入各大版块的知识点中,让思政不再生硬,让普通话更有趣味。
(一)普通话训练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
1.课程导学及普通话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该课程的导学中必然要提到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早在1998年,国家就确立每年的9月第三个星期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每一年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都有相应的主题,全国各地都会在充分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准确把握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赋予的重要职责的基础上,紧扣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传播语言文字正能量。作为教师,我们在导学和普通话概述中,要将国家的主权意识和民族团结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普通话的第一节课就能了解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出的明确规定,知道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说好普通话,促民族团结”,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建造美好的家园。
2.普通话声母、韵母及其辨正
普通话声母及韵母的学习目标为介绍声母、韵母的发音,指出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在声母、韵母方面容易出现的语音错误,并进行纠正,同时掌握声母和韵母的辨正方法。广西大部分学生在普通话声母、韵母发音时,比较难分辨的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以及前鼻音和后鼻音,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十几年来根深蒂固的错误发音,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决心。在实践环节,这两大板块的内容可以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诗歌来强化学生的正确发音。在声母辨正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我爱这土地》,着重练习诗歌中声母的发音,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作者艾青深爱着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这片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的土地。在韵母辨正时,组织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朗诵中重点将“峰”“尽”“生”“轻”等前后鼻音读准,并在朗诵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于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现实饱含忧伤和愤懑,对于坚持抗日的同胞寄予了热切的期望,以此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普通话声调及辨正
普通话声调及辨正的重难点是声调辨正,尤其是上声及上声的音变,能较流利地读准句子。在声调学习及辨正练习的时候,可以在类似“堂堂端糖汤,要去塘上堂,汤烫糖又淌,汤淌糖又烫,堂堂躺堂上”这样的绕口令发音练习的基础上,将中华古典诗词融入其中,并作为声调的重要实践内容。例如,上声在词末或者句末的时候要读214调值,那么在训练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其中“雨”“语”等字是上声,在句末就要读原调,不读21调。
而在练习上声的音变现象是,可以选择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其中“语响”均为上声,根据“上上相连前变阳”的音变口诀,“语”应读35调值。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语言简洁,通过朗诵古典诗词辅助普通话声调的辨别,一方面让枯燥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走近传统文化,品中华古诗词之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3]
4.语流音变
每年的7月1日,全国上下都会开展党建活动,作为高校,也应该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和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与深度。放眼望去,红色故事、红色宣讲、红色演讲在各行各业不断盛行,在高校也不例外,所以,在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这一课的思政元素中,我们就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组织学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的光辉历程为背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进程,讲述各时期涌现出来的动人故事,以小见大,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例如: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诸如《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一条棉被的故事》《陈延年短暂壮丽的“红色人生”》《贺龙的脚印》《血战湘江》《狼牙山五壮士》《青年革命英雄陈延年》《热血铸丰碑——板栗园大捷》等红色故事及PPT,再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一个个红色故事,让学生在普通话语流音变的学习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引领他们奋进向前,激励他们立业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