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模式研究

作者: 安晴雯 钱允凤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模式研究0

[摘           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探索一种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显得更加重要。基于此,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精准透析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招生工作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为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学校需将教学、就业、招生三个职能部门放在党委教学科研部中统一领导,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调配,构建了“教学提升就业带动招生”的一体化联动机制。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065-04

一、背景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全面改革,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中明确指出,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以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开始实施,新法的颁布揭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文件的出台,足以见得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探索一种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管理模式显得更加重要。

二、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招生情况现状

本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职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陕西职院近三年的人才培养、就业、招生数据,相关情况如下。

(一)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1.专业建设方面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立足区域服务型高职的办学定位,聚焦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对接陕西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加快建设与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相契合的专业体系。目前学校共有10大专业群,紧密对接了陕西省6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的23条重点产业链,并分级进行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等省域高水平专业群,并作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培育;支持学前教育专业群、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等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学校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人数和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2.校企合作方面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永恒的主题,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一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合作企业增加至260余家,与陕果集团、陕文投集团等企业持续深入合作。同时,实行“一院一品”,全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如与世纪鼎利在省内率先共同出资组建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鼎利产业学院,与陕西白鹿仓投资控股集团组建了白鹿仓文旅产业学院。各二级学院也结合专业特色,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产学合作模式,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定向培训、技术合作。如人工智能学院的“403奇境项目组”、对外贸易学院的京东物流集团商服中心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践行了“车间即课堂、生产任务即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教师即技术员,学生即技术工人,产品质量即课程成绩”,实现了“对着设备讲原理、通过生产练技能、生产过程育素质、课内课外促创新”,形成了“教学中有生产、生产中有教学”的新局面。

3.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重组通用基础课程团队,教师以专业和专业群为主轴形成团体,更好地结合专业、职业的实际,实施“因材施教”,克服部分课程和专业、职业“两张皮”的现象;在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依托“基础课部教学质量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双一流’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建设项目,制定出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在线课程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保障在线课程建设及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行性、发展性,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资源转型升级。建设并在智慧树、智慧职教、中国MOOC等线上学习平台运行在线开放课程51门,11门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围绕校内课堂、线上课堂和企业课堂开展“三堂交互”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校就业情况分析

陕西职院近三年的就业质量年报显示:在毕业去向落实率方面,2020届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仅为79.25%,2021和2022届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0.00%以上,且数据呈上升趋势,整体的就业情况良好,学校毕业生就业充分性较高;在专业相关度方面,2020—2022届毕业生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相关度分别为86.62%、86.21%和77.62%,其中202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略低。在毕业生满意度、职业期待一致性方面,其最低值分别为86.41%、79.62%,总体来看,毕业生对其就业状况基本满意。在升学率方面,2020—2022届毕业生升学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2届毕业生升学人数占比达到32.66%。学校升学率显著提升一方面是受国家鼓励毕业生升学相关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学校对毕业生的升学辅导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毕业生愿意通过提升学历,锻造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未来更高质量就业。总体来看,陕西职院学生就业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出现下滑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以及专业工作收入水平较低。陕西职院学生近三年就业情况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三)学校招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校近三年的招生数据分析发现:在计划招生总数方面,学校招生总数基本维持在5000人水平,2021年略有波动;在录取人数、录取率方面,学校2021年录取率略有波动,其余年份学校录取率均在90%以上,特别是2022年录取率达到了100%;在报到人数、报到率方面,报到人数除2021年略有波动外,其余年份呈现逐年递增状态,报到率近三年均维持在90%以上的水平。总体来看,陕西职院整体招生状况良好,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环境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树立了较好的学校形象,吸引了一部分优质生源。陕西职院学生近三年招生情况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三、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招生情况分析

(一)学校招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招生工作方面,存在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双向招生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学校招生管理部门一般的工作流程是根据上一年度招生就业情况及学校人才培养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年度招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招生工作,在招生工作结束后,学校招生管理部门会对学校招生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指标通常包括专业录取分数、专业调剂率、新生报到率等数据。该分析是学校制定下一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二级院系调整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但由于种种原因,招生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一直不够通畅,在招生部门将上一年度的招生情况反馈给二级学院后,二级学院据此报上来的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未能充分、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招生结构。

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就业信息未及时利用等问题。为提高就业数据的分析质量,学校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数据公司麦可思对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数据调查与分析,通常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竞争力、专业匹配度、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该分析能够帮助学校客观地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和学生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该就业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发挥的作用有限,未能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招生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招生、就业反映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

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都是为此目标而服务的。与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相比较,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根据学校近三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0—202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86.62%、86.21%、77.62%,出现下滑趋势。其中2022届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占比为10.79%,其次是“专业工作收入水平较低”,占比为10.09%。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出现了不能较好适应市场需要的苗头。

2.部分专业设置同质化

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人才需求,需要有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及专业设置,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陕西职院也有部分专业设置存在此问题。陕西职院作为陕西教育厅下属的综合型高职,学校本身没有行业背景,与区域内陕工、陕铁、西航等有行业背景的兄弟院校相比,学校部分专业设置同质化,很难有行业特色。学校也设置了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大众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也不是很理想。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毕业去向落实率最低的三个专业分别是互联网金融(70.59%)、人力资源管理(77.11%)、会计(86.43%)。

3.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学校高质量发展永恒的主题,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成绩。但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仍显示,2022届毕业生认为母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一是“理论与实践教学配比”(20.81%),第二是“专业课内容及安排”(20.09%),第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19.18%)。说明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还有进步空间,学校的产教融合深度还是不够,对“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四、构建人才培养、就业、招生一体化模式

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经济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学校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上述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同时,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学校非传统性生源数量增多,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难度。为了达到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目的,学校意识到必须将招生、教学、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围绕社会需求构建一体化联动机制,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其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为此学校成立了党委教学科研部,包括教学工作部、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办公室等四个职能部门。党委教学科研部将与教学、就业、招生相关的职能部门放在一个大部门中统一领导,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调配,构建起“教学提升就业带动招生”的一体化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