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有所为”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张林杰
[摘 要] 发展至今,我国老年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教育结果遍地开花的大发展局面。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对老年人的关注不足,老年人的教育面临着多种困境,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存在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养老服务受到限制等问题。要想推动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高质量发展,达到“老有所为”的新阶段,就必须深入社区、根植于基层,使老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参与途径,把老年教育当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老年教育,通过“老有所为”来促进乡村发展。
[关 键 词] 老龄化;老年教育;“老有所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33-04
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面临着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局面。据国家统计局第7次人口统计,“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6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8.70%(65岁及以上人群19064万,占比为13.50%),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课题[1]。文章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审视老龄问题,探讨其改革实施路径,从老年教育入手,以推动“老有所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要,落实“老有所乐”,改善老年人的生存品质,全面达到“老有所为”新阶段,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对“老有所为”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诠释
(一)关于 “老有所为” 的基本认识
《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明确地把“老有所为”界定为:“老年和身体好的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发展,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自愿投身于社会基础性服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这是第一次从政策层次上阐释“老有所为”,其影响十分深刻。一般而言,“老有所为”指的是已退休或退休后继续在职、退休职工复员复岗、参加社会福利及义务工作,但是参与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前提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老有所为”的特定含义也变化为: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觉地投身到各种有利于社会、家庭或个人发展的活动中,奉献自己余生的光辉。
(二)用“Productive Aging”的国际化理念来看待老龄化
“Productive Aging”目前被赋予的内涵为“积极老龄化”,但是它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老有所为”。1996年,世卫组织首次将“积极老龄化”这一理念作为工作指标,2002年经联合国第二次国际老龄会议审议修改后写入《政治宣言》,正式成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政策框架,想要开发老年人再就业与再为社会服务的潜能。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同时还可以丰富其认知,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的出现,表明了“老人是一种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2]。
二、赋予“老有所乐”实际意义:探讨我国老龄化教育趋势
(一)老年教育内容丰富
从日常的生活技巧到身体的训练,从音乐形态到外文学习的实践,从诗歌朗读到厨艺的实践,再到老人的日常活动,我国的老年教育活动形式极为丰富,覆盖了老年阶层需求的方方面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既增加了老人教育的魅力,又让老人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比如武汉老年大学,武汉老年大学针对老年需求的方方面面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课和特色课三个方面,覆盖了音乐、艺术、语言文学、生命健康等8个院系。另外,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设有黄梅戏、楚剧、汉剧等一大批特色课程,可供老年人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不仅如此,武汉老年大学的烹调课程还专门针对老年健康开设了养生素菜、西餐等,为提升老年生活的丰富性还增开了音乐专业,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学到越剧、长笛、手风琴、简谱识谱等,涵盖面之广、设计专业之多,成为武汉老年大学的特色[3]。
(二)老年教育成效显著
我国的老年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元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教育对其发挥自身价值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参加老年教育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教育氛围、教育体验和教育投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都有正面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很多老年人在上了老年大学后,都认为精神得到了寄托,生活也更加充实,自身素养以及职业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三、“老有所为”教育实践的瓶颈问题
(一)国内对“老有所为”的老年教育认识不到位
“老有所为”的教育支持生态环境是推动“老有所为”再教育的关键因素。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我国老年人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社会各界资源意愿不强,场地、设施、设备落后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养老服务体制的缺失。长期以来,中国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都是由政府主管的。1999年,老人非学历教育又变更归入文化局管辖。国家因其行政主体的教育功能不足,缺少对各级机关、民政局等部门进行的多种办学模式的协调,其办学经费、场地等来源不确定,常常由办学主体所决定。《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规定,将老年教育划归教育部管辖,并将其纳入终身教育系统中,使其恢复教育的本质。但是,尽管各种政策文件都对“老有所为”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方针,致使“老有所为”的教育实践依然在原地踏步。由于缺少政策和体制的环境,使得“老有所为”的社会关注度和支持率不高,“老有所为”社会环境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老有所为”教育支撑条件的缺失,已成为实现“老有所为”赋能全社会的重要障碍。
(二)“老有所为”教育理念尚未确立
目前,我国各个社会机构对“老有所为”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观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老龄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老有所为”的要求分析还不够,仍然把“休闲娱乐”和“康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忽略了“老有所为”可以开发老年人人力资源,未意识到其辅助社会建设的作用。二是由于老人缺乏对“老有所为”的认识,仍然保持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和行为,没有把“老有所为”的价值观转化为社会实践行动,这导致实现“老有所为”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老人对“老有所为”的基本观念受到了认知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这是因为我们对老年人的教育目的取向认知较为落后和片面。在老龄政策文件中,一直把老年人的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的活动。从整体上看,“老有所为”的教学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注意。针对此种情况,新时期下“老有所为”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导。
四、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的路径构建策略
(一)健全“老有所为”的教育支撑体系
首先,迫切需要加速推动我国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建设。法治的完善是实现“老有所为”的基本保证。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从法律层面对“老有所为”的教育权利进行了保护。国家已制定了有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人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歧视老年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就业训练法》,以协助老人学会独立、自我发展、为社区服务创造价值。目前,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部分法律对老人进行终身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缺少群体性关注,条款的内容不明确,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不足。所以,当前迫切需要推进全国专业老年教育法和地方法,为“老有所为”的教育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撑。另外,要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在“老有所为”教育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要确定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的权利和保障,特别是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弱势老人的受教育权利,实行能力救助,通过老年教育使他们能够找到工作,发挥自身价值。其次,营造有利于“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还没有创建起老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对其重新工作也有一些偏见和误解。加强“老有所为”的社会认同感,是推动和实现老年群体良性互动的重要依据。目前,首要的就是加强对老龄行动化理念的大力推广,要重视老龄工作做出的贡献,充分认识和了解“老有所为”的重大意义,要在全社会创造“老有所为”的环境。再次,大力弘扬“老有所为”的思想观念,推动他们主动转变角色,调动他们的激情。最后,进一步健全“老有所为”的奖励制度,完善再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余热。
(二)确立教育新理念,凸显“老有所为”的教育价值
“老有所为”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之一,主要是让年龄稍小的老年人通过再就业的方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人力资源储备更多的优质资源。在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老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在老年人教育体系中,“老有所为”的教育理念尤为关键。现阶段,老年教育模式中要重视“老有所为”的重要性,明确“老有所为”教育理念为老年教育赋予的新时代内涵。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老有所为”是让老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是为了让老年人有所作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所以在老年教育模式中,要重视老年人个人的实际发展需求,尽可能将老年人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化,将社会与人本价值有效融合在一起。在老年教育政策体系内,“老有所为”的教育理念需要构建不同层次的教育服务平台,以此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学习需求,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全面、持续地发展,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地方政府要为“老有所为”教育理念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支持,打破传统的老年教育理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各类教育机构要迎合政府制定的“老有所为”教育政策,为老年教育提供全新的办学思路和模式,积极承担老年教育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4]。
(三)构建“老有所为”教育新结构形态
在新时代的老年教育体系中,“老有所为”的教育理念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通常将“老有所为”教育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教育和生活素质教育。这三种类型的模式构建了“老有所为”教育结构的基本框架。表1 所示的是“老有所为”的教育类型。新时代老年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认真贯彻落实“老有所为”的老年教育理念。要以“老有所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方针,设计规划老年教育办学的顶层结构,各地办学机构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设计规划出不同的老年教育和服务功能。总而言之,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来构建老年教育的结构和框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医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职业教育要与各大高校、企业联合,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让老年人有机会接触到以往无法触及的高新技术产业,让其变成新时代的优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5]。目前,国外的政府机构通过老年教育的方式让老年人再就业,以此来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允许老年人与当地年轻人一起上大学,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享受学费减免的优惠政策,顺利毕业以后可与大学生一样获取学位证书。现阶段,构建社会服务教育体系需要与我国社会治理新格局、养老事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优化配置社会公共资源。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为老年人全面开放社会和大学学习场所和资源,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高质量老年人力资源。以英国老年教育模式为例,在该模式团队中的老年人与其他成员一起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实践活动,老年人可以担任不同类型的社会公共服务团队的领头人,如此不仅能够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参与度,还能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生活素质教育中,要根据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老年人拥有学习和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机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智慧生活和智慧养老带来的好处,使老年人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此外,在老年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保护,尽快让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由此可见,老年人想要提升生活品质,就必须参与生活素质教育,尤其要格外关注弱势老年人群体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