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作者: 田晓娟
[摘 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是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这有利于增进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和关键,并且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第二课堂的丰富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通过教学实验证明其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47-04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沉淀了下来,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方面。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天然优势。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当地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还提升了核心素养。2021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英语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职场涉外沟通能力、多元文化交流能力、语言思维提升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完善能力。其中多元文化交流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授课内容介绍一些西方文化,却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1]。例如高职学生大多可以用英语说出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例如Christmas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Valentine’s Day情人节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但是如果让他们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这些节日的传统习俗,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无法进行跨文化交际,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并用英语表述,实现跨文化交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展开文化渗透,例如通过电影、漫画、游戏、书籍等,一些高职学生从初中、高中就开始接触游戏、网络、漫画等,在无形中受到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开始追随一些异国文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他们了解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英语课程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发挥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以对学生实现隐性教育。我们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高职学生认同中华传统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2]。
(三)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上担负着强国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传递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与物质财富,高等教育作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较好的传承和发展。高职英语教学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学生的文化血脉中,成为高等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与发展最核心的跨文化教育之一,从而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更加融洽和通畅。大学生通过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育,对中华文化也将有更为精准、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可以通过英语语言沟通手段来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关键
(一)英语教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担当合格的双向语言文化传播者
英语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而英语教师因为职业和专业的关系,接触的西方文化较多,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更深远,因此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关键要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让他们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双文化基础和跨文化意识。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培训,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担当起合格的双向语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3]。除此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尝试,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后多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刊、观看相关双语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进行充分思考,不能硬融入,直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地放到英语教学当中,与授课脱节,这会让学生反感,无法接受。我们要改革教学模式,例如线上线下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学生喜欢的新媒体,配合适当的课前课后任务,去传播和融入思政教育,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
课前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要素,合理地添加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中。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新航标职业英语》提高级教材为例,课题组教师在进行第一册第三单元Travel(旅游)的集体备课中,就明确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有关旅游话题的单词、短语,熟悉我国一些名胜古迹,例如故宫、圆明园等的英文表达方式;能力目标:能够用英语就旅游话题表述自己的经历,能够用英文进行预定旅游行程的对话,能够用英语对我国的著名景点做简单介绍;素质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我国著名景点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写入教学目标的方式,对后续的授课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
教师在授课前还需要充分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了追求语言的地道,目前大多数高职英语教材的课文都是选自一些英文的报刊并适当改编,因此涉及的内容多与国外的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相关,因此教师不能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挖掘和重构。以《新航标职业英语》提高级第一册第七单元Fashion为例,本篇话题是时尚,学生也很感兴趣。课文A的主题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时装设计师,课文B的主题是国际时装周,因此课文里举例都是关于一些国际流行的时装品牌以及它们的创始人,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有所取舍和合理添加。一方面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国际时尚品牌,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多元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例如我国的本土名牌也在国际上逐渐崛起,还有我国的传统服饰,汉服和旗袍也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时尚。教师还自选了一篇名为“Ho-Ho-Ho or No?China’s Fashionistas Defend Christmas ‘Hanfu’”(“汉服&圣诞节,中国汉服爱好者自创新式汉服”)的双语文章作为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自学,文章的内容是关于中国的汉服爱好者在圣诞节的时候自制红绿配色的有圣诞元素的新式汉服,并阐述了汉服在年轻人当中的兴起。通过文章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的汉服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相结合,开阔国际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的融入非常契合单元的主题,学生也很感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合理取舍与添加,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文化自信,为今后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除了课本内容,教师还可以从四六级考试试题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需求,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翻译题有很大的变化,题型调整为段落汉译英,主题都是关于中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考查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下表列出了近四年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试真题话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四级翻译题涉及很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古人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有茶文化、有中国成语故事、有传统文化习俗等,教师在讲解真题,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的时候除了讲解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之外,还要补充有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灵活使用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也不能仅仅是教师讲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也要多样化,以《新航标职业英语》提高级第二册第二单元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为例,本单元的话题是在社区当志愿者,为社会做公益服务。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非常好的契机,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放主题讨论:Have you done any volunteering activity?Please share your experience with us.(你做过志愿服务吗?请分享你的经历)学生在讨论区可以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有些学生还加上配图,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没有做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志愿经历。授课中教师安排了一个任务,请学生分组学习,在网上查找雷锋的资料,并尝试用英语表述,学着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乐于助人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课后请学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志愿经历以及课堂上查找的资料写一篇名为“Lei Feng Spirit in New Era”(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的议论文,对单元主题进行反思和升华。教师通过此类方式,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融入素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盐于水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如,在教学第二册第四单元Food Processing(食物加工)的时候,结合本校医学专业的特色,教师安排了课前小组任务:每个小组在网上查找一个中医养生食谱,并尝试用英文表述,在课堂上以情境模拟的方式,模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医养生食谱,从材料、做法、功效几个方面来阐述。学生完成小组任务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学生查找食谱,有的学生负责翻译,有的学生负责课堂展示,介绍了很多传统的中医食疗方法,例如有利于驱寒保暖的红枣姜汤、健脾开胃的山药膏、润燥养肺的银耳莲子羹等,教师还补充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食物的单词、短语,练习了英语说和译的技能,还增加了一些关于中医食疗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授课形式也不再单一,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