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

作者: 李艳玲 谢丽燕 刘大川 廖慧晶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0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推进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 护理心理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67-04

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职业能力是指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完成职业任务的综合表现[2]。护士职业能力是胜任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它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念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主要从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把培养学生护理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作为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社会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的后备力量,现代护理对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能,而且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护士和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型学科[3]。该课程主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能力,它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但长期以来高职护理心理学授课教师多采用“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岗位的要求[4],显然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心理学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理念贯穿于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现代护理职业的用人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二、目前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没有突出能力目标培养

多数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师没有认识到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忽视技能目标与态度目标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影响职业能力的提高,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有效衔接,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目前,高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由绪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心理发展和临床心理护理等知识组成,抽象概念过多,内容陈旧,枯燥繁杂,临床实践应用内容偏少,缺乏专业性与实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加上该课程课时数偏少,影响了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及临床护理实际需求的对接。

(三)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目前,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以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法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所学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如教师讲授患者心理护理内容时,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讲解,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缺乏实践体验与应用,导致学生运用知识及实践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巩固所学,影响教学质量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环节缺乏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传统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按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作业布置、预习新课等环节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进行学习,缺乏实践体验。如讲授“情绪管理”时,由于学生缺乏对情绪调节、情绪表现及情绪对健康影响等知识的实践体验练习,不懂如何调节自身情绪,不能及时把握和处理患者的情绪改变,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影响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护理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的形成与提高。

(五)教学评价单一、片面

考核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教学评价滞后,多以理论考核为主,教师主要通过理论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掌握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这种考核形式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护理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能力的衡量,显然不利于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情况。

三、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及心理评估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应局限于学生掌握护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突出心理护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胜任未来的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可根据护理专业标准、护理职业工作能力标准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求,确定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涵盖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1)知识目标:熟悉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掌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优化护士心理素质;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理解人的行为特征及人格。(2)能力目标:能正确评估患者心理,运用心理护理程序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维护与促进患者的健康。(3)素质目标: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爱岗敬业、关爱患者,具有人文关怀、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及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护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

针对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护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1+X”考证、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需求等,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删除心理学流派的观点、心理治疗等内容,增加精神病患者、癌症患者、老年患者和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等实用性、针对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心理现象、职业心理、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护理五个体验项目,每个项目注入相应的教学内容:(1)心理现象(认知过程、情绪管理、意志训练、个性分析),通过该内容学习,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思维、情绪、意志、个性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正确看待护理对象,为心理护理、情绪调节奠定基础。(2)职业心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与优化、我心目中的护士、压力应对),通过该内容学习,学生懂得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所需能力。(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发展心理),通过该内容学习,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保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方法、临床心理量表应用),此内容为教学重点内容,通过该内容学习,学生能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培养心理评估能力。(5)心理护理(住院患者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此内容为教学重点内容,强调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该内容,学生能运用心理护理程序为不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培养人文关怀、人际沟通、心理护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注重实用性,贴近临床,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学生心理评估、心理护理、分析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在护理工作中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制订应着力在体验中锻造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方法。教师在教护理心理学时应改变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建立平等、尊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根据课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易于理解、直观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时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心理剧、教学做一体化法、心理放松法、心理测量法、心理游戏法、健康教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着力于在体验中锻造职业能力。例如,在讲授“职业心理”内容时,教师主要运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先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我心目中的护士”,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者、护士、医生、家属等角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护士面临危重患者抢救时,以实际行动诠释“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甘于奉献、以人为本、关爱患者”的职业素养,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良好的职业能力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现代护士岗位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如讲授“心理评估”内容时,教师通过临床常用心理测量表,运用心理测验的实践操作,使学生体验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计分方法与临床意义,学会运用心理评估方法,诊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这些体验式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单一、机械和被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易学、易懂、易用”,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将学习融于体验之中,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并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懂得换位思考、人文关怀,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双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护理能力等职业能力。

(四)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在模拟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

有效的教学环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环节,实施新的教学环节,如以智慧职教云学习平台为基础的“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的三阶梯体验式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下面我们以“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教学为例,具体阐述“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的三阶梯体验式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1.课前准备

(1)发布资源,布置任务。课前教师利用智慧职教云学习平台向学生发布教学目标、临床心理护理案例、教学课件、心理测验量表、视频、音乐、微课等学习资源,并布置学习任务。例如,发布“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教学案例:患者,女,36岁,诊断为乳腺癌,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一直情况良好,但最近情绪低落,常常哭泣,兴趣下降,睡眠浅,易早醒,担心自己时日不多,悲观失望,觉得失去乳房会遭别人耻笑,认为自己不再是女人了,活着毫无意义,出现了轻生的念头。请学生根据此案例完成如下学习任务:①如何评估患者的心理?②列出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③如何制订心理护理计划?④如何实施心理护理?⑤如何评价心理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