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王雨 刘爱春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传统的匹配理论为依据,逐渐受到挑战。后现代生涯理论强调生涯的不确定性,基于生涯建构理论,以生涯适应力为模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取向、国家所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改革,开发学生的生涯适应与发展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

[关    键   词]  生涯建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53-04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及职业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与传统的几十年持续从事某项工作不同,新的技术、全球化和工作的重新设计会要求工作者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生涯。生涯规划原来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有计划、有目标的实现自我,当下由于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何适应变化,除了找到方向,如何努力落地、怎么定义成功的标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幸福都显得尤为重要。职业世界的快速变化催生建构理论,传统的匹配理论既不能充分解释动荡不定和快速变化的职业结构,也不能满足边缘和外部工作者的需要,“00”后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更强,对学习深度的需求更大,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诸多问题:课程讲授过于理论化、忽视学生的真实需要、未能打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多环节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一)以静态人职匹配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忽视职业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

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生涯课程是一种重要的生涯干预方式,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设计底层逻辑是基于职业匹配理论的“知己知彼决策行动”,站在个体角度用经济学评估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稳定自我、认识职业、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但随着生涯主体环境和客体环境的变化,个体可以跨越组织、岗位、专业、职能、角色等多种边界,短期雇佣关系取代长期雇佣关系,个体可以从事多种职业,拥有更多可迁移的工作知识、技能和能力,职业发展模式呈螺旋式、短暂型、跨边界发展,因而后疫情时代,学生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多可能性。

反思生涯课程教学,由于匹配论基于静态的分析,加上课程一般在大一学期开始,学生内在自我和外部职业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原有范式的教学体系逐渐与现实脱节,教育问题逐渐凸显,课堂学风欠佳,很多学生觉得该门课为“水课”,课堂上玩手机、交头接耳的现象屡禁不止,教师上课热情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不佳,生涯教育理念、内容和体系有待改变和创新。

(二)依赖西方理论,本土化、校本化研究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起源于国外,目前的课程教材体系多由西方理论如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舒伯职业发展理论、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整合而成。国外的生涯规划理论以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为背景,强调价值中立,过于注重个人需求和得失,将个体和国家进行对立区分,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目标等与国外略有差异,虽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工作在我国已有10余年时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西化理论较多,中国化转变不到位,“水土不服”的现象。

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本土化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笔者所在高校为一所旅游类院校,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但当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专业资源,缺少校本特色融入。

(三)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涯也具有独特性,触发学生觉察和思考、建构学生想要的生涯是撬动行动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实践中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处于绝对权威、专家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未被尊重。课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内在动力愿意探索环境,愿意对话过往的经历,有动力改变并规划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来看,生涯课程近几年虽然也逐渐加入了新鲜元素,引入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主题讨论等方法,但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课后的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性较差,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课堂目标的实现上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提升、价值塑造,限制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考核方式过于局限化,学生行动力差

大学生涯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行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金树人老师认为觉察是行为改变的开始,生涯意识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考核作为生涯干预的一种手段,其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觉察到问题,进而促成改变。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课程考核时仍采取让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方式进行,实践中该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始,此时学生尚未深入探索生涯,决策问题未曾思考,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出现以应付为目的的规划书撰写,学生甚至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怀疑态度,难以把所学的知识和工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这违背课程开设的初衷。

二、生涯建构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视角

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Savickas以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于2002年正式提出生涯建构理论。该理论吸纳了建构主义、后现代思想等哲学观点,阐述了个体通过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形成职业生涯的机制;通过外部社会及社会制度经由社会角色建构个体内在的人生历程;不同个体在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概念等职业特质上存在差异;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体在工作角色中是否找到了能够充分展示其主要职业特征的渠道;生涯建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工作角色中实现职业自我概念的过程(Savickas2002)等16分探索性命题,将生涯建构理论归纳为三个方面:个体特质差异、生涯阶段任务发展性和生涯过程动态性,可以用职业人格类型、生涯适应力和人生主体来衡量。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职业人格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人喜欢做什么,兴趣和其他生涯相关特质是适应策略而非真实的个体差异

职业人格主要包括与生涯相关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最核心的主题是个人选择所从事的工作。该观点认为职业人格是个人进入工作世界的准备资源,该资源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在学校和社区活动中得到发展。职业人格类型和职业兴趣自身没有现实意义,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而变化。个体在工作中成为不同类型特征的人而不是在工作之前就是该类型的人。

(二)以生涯适应力为基础,通过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咨询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由于个人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建构论非常强调动态地看待个体的特质变化,指出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任务的改变,个人与环境的匹配过程会一直进行。适应过程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管理和衰退五个阶段,传统的职业生涯强调规划和目标,而在无边界的环境下,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可能会频繁跳槽,每个工作都要重复从成长到衰退的循环过程。生涯适应力是适应未来的能力,是个体在适应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态度、能力和行为,解释个人如何应对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解决生涯实际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最抽象的层次即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是个人在生涯建构过程中应对生涯任务、职业转换和各种创伤的整体资源和策略。

(三)人生主题即个人生涯故事,反映了职业行为的原因

识别生命主题,是生涯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的重要内容。生涯即故事,主题包括人生故事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赋予个人工作价值和目的,使个体真正关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也会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重要性。通过认识主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价值观,增强与社会的连接。

该理论认为生涯是个体主观建构的,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每个大学生要学会识别自己人生主题,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成长经历中是什么主导自我发展,思考价值和意义。在建构的视角之下强调自我跟社会的互动,自我探索部分强调跟外部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出来我们对自己的理解,通过编织人生主题对过去的记忆、当前的经历和未来的抱负赋予意义,从而形成自己完整且有意义的故事。

三、生涯建构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启发

(一)建构视角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构建四维理论模型

随着灵活用工、百岁人生、延迟退休政策的出现,新的挑战悄然来临:个人更追求我想要什么,当不再为了谋生而工作,当社会快速变化,怎么适应外界变化、如何去工作都是生涯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生涯建构论在后现代的背景下产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主体课程设计可分为四个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主动适应、及时调整、合理转化。

1.生涯关注模块:即个体对他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在教学中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生涯唤醒,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生涯发展。后现代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回归个人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哪些经验对自身是有价值的,进而对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例如,课程教学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为线索,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朱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注重人的修养和人格完善的生涯规划思想融入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关注未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自己的生涯产生关注并负责。通过练习单我的生涯是什么、生涯幻游、生命线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涯的隐喻,致力于个体生涯意义与发展主题的探索和建构,进而关心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激发内在动力,担起个人成长的责任,拥抱生涯的不确定性。

2.生涯好奇模块:指个体的好奇态度。通过课程让学生充满好奇的态度,主动去探索可能自我,激发实践的动力,进而了解职业世界。这个模块的核心要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怎么样去做”,即在职业领域下如何去做,如何表达自己。真正的自我探索不在课堂上,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去构建可能自我。

传统课程在特质因素论指导下会先探索职业兴趣、职业能力 、职业价值观,再进入外部世界探索,希望用做减法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重合点,但由于学生与社会互动不足、职业能力积累不够,很难找到匹配的工作。基于经验和自我反思所形成的自我认识更有落地,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运用做加法的思路,先探索外部世界,锻炼能力,培养兴趣,树立对职业探索分析的积极态度,学会创造机缘和尝试新的行动,进而助力解决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

课程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引导学生,在自我部分,应该重点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讲清楚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在价值观面前,兴趣、性格和技能都要让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密切结合,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外部世界部分,除了从职业的微观角度探索教学之外,从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分析、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等宏观视角,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通过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搜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从中提炼教育内容,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祖国未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