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王李娜
[摘 要] 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三个维度对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进行辨析可知,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是推动我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蓬勃发展的关键。但仍存在对专创融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育人目标与时代快速发展不能齐头并进、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实践平台搭建不理想、师资队伍建设不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专创融合教育实施的诸多困境,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围绕“创新”,从转变想法和扎实做法两大方面,通过转变育人理念、重塑育人目标、构建“双创通识性—专创融合基础性—专创融合实践性”的梯度式课程体系、搭建专创实践平台、构建“三师三能”师资队伍和完善评价机制进行专创融合教育路径突破,以提升创新精神与技术技能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级创新型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 键 词]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6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时代建筑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性需求离不开人才发展。2021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纵深推进双创教育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辨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从1998年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本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双创教育在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同时,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伴随社会发展接踵而来,专业教育作为教育的输出载体,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融合就是挑战之一。但在探讨如何培养专创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前,首先要对“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有何价值,强调的价值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澄清与辨析。以往学者研究的聚焦点都集中于专创融合教育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上,但对更为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的意义和更为隐性的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索较少。由此可见,进一步辨析专创融合型人才的培养价值是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1]。
(一)国家层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双创计划的战略指向
当下全球已进入数字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双创教育也进入迅猛发展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基于当下国家新的发展愿景,高职教育也要适应新的改变,以新的形式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家层面来看,双创教育开展的基本逻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专创融合可以使双创教育走得更远[2]。
(二)社会层面:凸显社会崇尚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导向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强国一代”的现实回应[3]。创新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做支撑,而这类人才在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创融合教育不是仅仅鼓励部分学生自主创办实体企业,其更重要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4]。
(三)教育层面:后教育时代,专创融合变身“领头雁”
当前技术革新速度远远超出我们自身适应性能力的发展,只有更迅速地提升学习能力,更快地升级迭代实践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变化的需求。如今教育层次已是后现代教育[5],大学生双创教育已开始往三创(即创新、创业、创造)甚至是五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创富)方向开展,而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进入“融时代”。除了专创融合,还包含思创融合(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实创融合(实践教育紧密融入)、科创融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紧密融入)等等。对大学生来说,在创新教育不断进阶更新的过程中,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入起着引领且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困境
近年来,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日趋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例如各类双创大赛的举办、双创课程的开设等。由于过度关注各类双创比赛成绩、学生创业率等指标工作,学生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核心能力培养容易被忽视,双创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导致专创融合虽然得到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赞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又举步维艰。
(一)专创融合的理念尚未得到清晰认识
专业教育因其具有应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强调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6]。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强调综合实践运用[7]。专创教育虽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各有侧重,但本质上存在互补关系。
但从调查结果看,两种教育范式被较多教育工作者分立,认为最终培养的是“生存型创业”的创业者;有的教育工作者则认为专创融合是一种“业余教育”,两者之间的互融会对专业教育的实施带来颠覆和冲击,引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如此种种,导致专创融合理念始终不能深扎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专创融合的育人目标尚未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兴起,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仍以提升技术技能为主,缺少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与产业和业态对接紧密度不够,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向同行[8]。
(三)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之间尚存在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看,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还缺少将融合经验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专创教育是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与教学目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没有形成以点带面、跨专业、跨学科构建课程体系的局面,课程的融合存在阻力。
(四)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搭建尚不理想
实训实践体系是专创融合教育的重要支撑。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是为专业课程和行业岗位而设计并实施的训练载体。部分高职院校搭建的各类平台分别发挥着专业实践、科学研究和创业模拟等功能,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分割现象,阻碍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提升。
(五)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得到有效加强
专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是否拥有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建设中,主攻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师数量少且存在胜任力不强等问题,各学科无法由双创理论贯穿起来,处于分离状态。部分双创教育的专职教师对国家政策和创业实务操作虽然得心应手,但教学理论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六)专创融合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
面对当前专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完整化、科学化。一是对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未完全确立。部分学校开设的专创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深,任务结果导向不明,虽形式多样,但无法认定学生在专创融合教育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二是部分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单一,无法体现地域产教融合特色,缺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特征。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创融合突围路径:抓牢“创新”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在传授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培养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它对知识和技术要素的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只有以“创新”为引领的创业教育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增量,体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教育中的“创新”是大学知识属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创业教育注重应用属性,那么专业教育更加强调科学属性。总之,“创新”凸显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共同本质,这为专创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提升融合格局,转变想法
1.转变育人理念
认知任何事物都是基于三个视角,按照底层、中层、上层的顺序依次是逻辑、模式与方法。对于专创融合教育,底层逻辑即为育人理念,也是专创融合的基本思想。专创融合的终极目的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去创新创造的创业思维和能力。所以,专创融合的底层逻辑是把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
建筑技术专业的发展始终与产业变革密切相关,并随着国家战略的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产业逐渐产生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在“智能+”国家战略驱动下的新经济模式,即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带来的人居环境新需求,推动建筑产业的智慧化发展。二是建筑产业在工业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信息可视化、建构性能化等智能技术使设计与建造过程一体化融合日趋紧密。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充分融合地方特色与区域经济,建筑技术专业育人理念也应转型,结合建筑产业发展趋势将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
2.重塑育人目标
以培养“敢于创新”的人才为目标引领,确定合理的育人目标,是专创教育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专创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忽略了生态位和学科优势,较少考虑本校所具备的文化氛围和区域科技范畴,盲目拔高创业教育目标,导致很多地方高校的专创教育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本文运用能力结构因素构成理论和DACUM工作分析法,结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区职业需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搭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金字塔”模型。从综合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和双创能力三个层级凝练各自对应的能力素质目标,并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创融合育人目标提升为:培养创新型“智慧建筑与工业化建造”方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落地融合模式,扎实做法
1.重构课程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归根结底其落脚点在于重构一套有效的,基于区域需求与地域特色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构建“双创通识性—专创融合基础性—专创融合实践性”的梯度式课程体系。
根据近几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双创教育的普及面应最大化,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故第一梯度“双创通识性”教育面向专业全体学生,开设在大一和大二。此学段学生没有太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对大学校园生活仍保有一定热情,是开展双创通识教育较佳时机。学分设置为每学期1学分,12课时,必修课。在大一到大二的前三个学期按照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心理塑造—创新素质训练—创业基础四个维度进行课程开发。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所有学生无论将来是否自主创业,其创新理念和创业意愿都会得到明显的增强。
第二梯度专创融合基础性课程则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在大二下学期,面向有创新潜质和创业意向的学生。以各门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为载体,结合当地区域建筑经济发展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专创融合教育。在建筑装饰概预算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嘉兴奥华集团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融合装配式装修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式教学法,融合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引入嘉兴百年百项工程南湖宾馆、月河客栈等项目作为实际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究与创新学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则从施工技术的角度融合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提高建筑产业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的角度,比如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节水等出发,将“专业性”双创指导融入学生的整体培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