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
作者: 易查方[摘 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锤炼崇高的精神境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四史”教育现状,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学校党委头雁作用,主导中层谋划、发挥教学部门主体作用,组织基层实施、发挥教研室基础作用等,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四史”学习教育“三级”主体实施路径体系。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65-04
“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四史”学习教育提出了要求,进行了安排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今“三全育人”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事实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对理想信念一以贯之、坚守到底的结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开展“四史”教育,在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等方面,无疑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佛系”文化、“躺平”“摆烂”等消极颓废思想的腐蚀,主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砥砺品格意志、锤炼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也是加强道德品格和精神激励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四史”中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真实鲜活的英雄烈士、先进模范,他们凭借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构筑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汇聚成一股源源不断、永不干涸的精神之泉,成为后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四史”教育,对于生长在和平优越环境中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正好是一剂无形的强心针,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意志品格,还能激发他们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赓续和传播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动接受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洗礼和滋养,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三)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启迪思想智慧、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同样是推进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开展“四史”教育,势必会介绍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论等,并运用这些来解读和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漫长历程,通过理论和实践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种系统、深入的学习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真相,学会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区分对错,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和扩张,敢于发声、亮剑,自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文化、历史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学习教育现状
学校层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党中央要求实施“四史”教育,统一部署,制定方案,不仅有效完成了规定动作,而且在工作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四史”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以及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学生层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四史”学习教育持赞成的态度,通过学习,他们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认识逐渐提高,感悟更加深刻,心灵得到洗礼,精神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鼓舞,但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知识灌输的浅层次学习上,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的探究则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的系统性和思想性不高;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知识的运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习途径单一,习惯于从影视作品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获取碎片化的知识或参加轻松愉快的知识竞答等活动;学习流于表面,“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学习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学校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政策上没有受到过多硬性的规定,要求也没有本科院校那么高,导致“四史”教育动力不足。第二,较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自身软、硬件实力相对薄弱,以致开展“四史”教育困难重重。大多数学校思政工作队伍主要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构成,其中不少教师属于兼职,且队伍成员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真正学习历史学专业或者专门研究“四史”的教师少之又少,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有限的思政教育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部分学校在“四史”教育实施过程中,既缺乏全面系统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坚实可靠的保障措施,经费投入和教育场地、设备和平台等教育基础资源相对不足,致使教育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学生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之本科生普遍相对较弱,学习能力也相对不足,对于他们而言,“四史”知识庞杂,理论艰深,信息量大,学起来有很大难度,即使记住了知识点,也难以理解和吸收,更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认识差异较大,政治敏感度、政治意识有待提高,对国家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未形成正确深刻的认知,加之多年来未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四史”学习缺乏强劲的内生动力。
社会方面,第一,随着社会上功利主义、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对当代大学校园的不断渗透,部分学生深受影响甚至毒害,渐渐形成浮躁、焦虑和短视的心态、观念,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仅追求学好专业或一技之长即可,对“四史”学习重视度不高。第二,尽管国家一再要求在全社会开展“四史”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但是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尚未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产生呼应,更不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三、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
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成果较为丰富,秦冰馥(2021)提出从创新历史陈述方式、构建思政大课堂、建设有历史视野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实施[1];张贵礼(2021)站在课程思政的角度,提出从顶层设计、育人主体、教育形式和效果评估等着力探索“四史”融入路径[2];崔淑芳、李刚(2022)聚焦网络背景下开展“四史”教育,提出实行“选修+融入”的课程体系结构、“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和“学校+教师”的合力共振组织形式[3]。
(二)关于借助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等推进“四史”教育
罗文芳(2021)主张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从课程设置、网络和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展开“四史”教育[4];周双丽(2021)提出高校应深入挖掘自身红色基因,通过系统研究红色基因、加强浸润式育人和长效机制的建设,达到“四史”育人的目的[5];盛春(2020)则提出将劳动实践教育贯穿于“四史”学习教育全过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四史”和劳动育人效果[6]。
(三)关于全面讨论“四史”教育实施路径
张建武(2020)提出高职院校应明确“四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重点和层次、“三进”和延伸以及当前和长远,注重方式方法,通过靠自学、用课堂、小集中、挖资源、搞结合、多媒体等切实增强学习效果,并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检查指导等推进“四史”教育持续深化[7];张婷凯(2022)强调发挥思政课堂、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以及新媒体宣传矩阵作用,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实境课堂”和“特色课堂”[8];赵华(2022)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入手,提出了系列措施和建议[9];龙梅梅(2022)则提出浸润式教育理念,主张从学校微系统、社区中系统和国家宏系统三个层级采取措施,为“四史”教育打造环绕式学习环境[10]。
综上,可以看出高校对于“四史”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首先,大多数研究着力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或者单从某个方面切入展开讨论,视角比较单一,并未全面探讨高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其次,全面探讨“四史”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主要针对本科院校,而针对高职院校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这方面仍存在极大的研究空间。最后,已有研究对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实施提出了明确的理念和较为系统的方案,但缺乏明晰的逻辑主线,尚未综合各家之长并结合院校实际,构建严密的实施路径体系。
四、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
(一)加强“四史”教育顶层设计,发挥学校党委“领头雁”作用
1.构建“四史”教育大格局
高职院校党委班子作为学校最高领导层,理应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把开展“四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使命,纳入学校党政工作议程,号召和带领学校各级部门投入“四史”教育专项行动,构建党委领衔、教学部门主导、教辅部门协同、行政部门配合、广大师生参与的全校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四史”教育工作大格局,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领头雁”作用。
2.制定“四史”教育全方案
为了保证“四史”教育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党委班子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遵循,立足自身实际,设定目标任务,确定重点领域,明确思路措施,明晰责任分工,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全面、系统、立体的“四史”教育总体方案,为“四史”教育实施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行动指南。
3.建立“四史”教育总机制
为了保证“四史”教育实施接地气、出成效,高职院校党委班子还应及时制定包括管理机制、责任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系列配套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构建环环相扣、相互牵制、系统完备的“四史”教育运行总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避免形式主义、偷工减料、浅尝辄止和不作为、不敢为等问题发生,确保“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