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劳动育人实效的研究
作者: 王磊 孔繁怡[摘 要] 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劳动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通过梳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系,经过前期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具体实践,积极探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劳动育人实效的对策,以期为形成劳动育人新模式提供借鉴参考。
[关 键 词] 志愿服务;劳动育人;实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85-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安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合理组织和安排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此可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职院校,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把握学生特点,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重点探究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关系
2017 年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对增进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谐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组织、有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础,劳动教育为志愿服务提供理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从形式到价值追求都高度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实践锻炼
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都强调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讲求团队合作
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都强调团队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都强调社会责任,让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通过具体实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融合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合一。高职院校通过志愿服务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造就大批堪担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从价值追求和实践形式上看,志愿服务所弘扬的志愿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两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同源共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同音共律,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同声相应。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现状
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五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健全完善。笔者围绕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掌握情况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为后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
1.劳动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就有劳动教育的功利化。“德、智、体、美、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但是多数时候学生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德、智、体”上,对劳动不太重视,学生劳动教育理念不够完善,观念有所偏差。在劳动过程中,忽视了工作本身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些学生甚至将劳动与第二课堂学分、综合测评加分挂钩,如果没有加分,劳动就不够积极,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2.自我劳动习惯不够良好
从整体上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教育意识,认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是,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比较表面化,实践中也往往出现拈轻怕重、怕苦畏难情况,开展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应付完成劳动任务,没能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好习惯。
3.自我劳动教育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出于过分的关心、关爱,全力以赴替代学生完成其个人劳动任务,学生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沦为空谈,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是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施展体现个人劳动价值,相关劳动素养普遍缺失,劳动能力与个人职业规划匹配不足,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和难以适应社会工作,调适周期较长。
(二)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结构失衡
1.育人理念有偏差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重视文化课教学,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五育”体系,只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单纯的观念教育放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育人理念出现较大偏差,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度直线下降,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2.师资配备不充足
教师既要传道授业,又要答疑解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便不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导致劳动教育内涵难以凸显,劳动育人实效也大打折扣。
3.课程体系不健全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从课程化高度在组织层面上进行劳动教育整体性设计,没有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就连选修课程也很少,学习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劳动教育理论传授不够系统,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细,缺乏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内容形式较为单薄,不够科学系统,对劳动教育进行专项考核评价难以量化。
4.载体不够丰富
简单把劳动教育实践当成文明创建、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搭建高效便捷共享的“大平台”,受资金、资源、机制、时间、经验等限制,大学生劳动教育普遍集中在传统项目和内容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同质化倾向较为突出,给人感觉“千篇一律”,结合高校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较少。
(三)社会群体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成效认可度不高
1.紧贴群众需求不足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缺乏相应的调查研究,对于具体地域、行业、民情、风俗等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全面,没有精准梳理汇总群众需求,没能聚焦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劳动教育实践目的较为模糊,脱离群众需求导致群众参与程度低,认可程度也大打折扣。
2.主流媒体宣传欠缺
当前,高职院校总结劳动教育实践经验做法不够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发出的主旋律声音还不够大,社会群体了解不多、参与较少,点赞评价更是寥寥,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没能持续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动力。
3.落实常态长效不够
劳动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没有持续深入,片面追求开展实践活动的数量,没有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持之以恒推广完善,项目延续性不足,实践活动质效不显,学生无法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对于劳动实践的认同感、荣誉感降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劳动育人功能。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劳动育人模式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一直重视、鼓励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利用雷锋月、寒暑假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周末时间下社区、进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热情高涨。2016年以来,在志愿服务方面获得多项荣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探索出了新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开展宣讲志愿服务,增强劳动观念
2021年为建党100周年,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激励广大师生从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江西卫生职业学院选拔20余名团员青年组成“党史青年宣讲团”,宣讲团走进南昌县洪州学校、金沙路小学、芳草路学校等学校,采取知识宣讲与互动问答相结合的形式,讲解少先队员身份的意义、科普“红领巾的由来”、讲“小英雄张嘎”“小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红色小故事、教唱红歌及重温入队誓词等内容,在学习当中穿插党史知识问答、学习感受分享、少先队知识抢答等互动环节,并根据实际和宣讲反馈情况,更新调整宣讲内容升级“换单”,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史宣讲志愿服务共开展10余场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覆盖了2000余名青少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组织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二十大宣讲团”,第一阶段,宣讲团走进班级,宣讲二十大精神,实现班级宣讲全覆盖。第二阶段,宣讲团走进身边的小学、社区开展二十大宣讲活动,宣讲团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二十大精神。此外,学校依托新媒体举办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会,分享会邀请返家乡先进个人、“三下乡”先进个人,对志愿服务经验进行分享。通过开展各类宣讲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经验分享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自我劳动意识。
(二)开展校地志愿服务,拓展劳动知识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志愿服务形式多样,积极与地方单位、政府开展合作,达成校地志愿服务意向,建立校地共建模式,主要表现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历来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21年暑期,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组织300余名师生组建“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医疗卫士服务团”“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党史学习与理论宣讲服务队”等15支服务队,围绕知识宣讲、红色研学、乡村调研、慰问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内容活动,前往南昌县、新建区、共青城等县区的18个村、6个文明实践站、1个敬老院、4所小学、1个儿童机构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天内,服务队员前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陵园、胡耀邦烈士陵园等13个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实地走读,采访看望了6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和1位抗战老兵。建立校地共建模式,既可以丰富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又可以极大限度拓展劳动知识,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与此同时,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校地共建新模式硕果累累,获2015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2016、2018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摄影奖,连续多年获得江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优秀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