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路径

作者: 王晓玲 赵波

[摘           要]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诸多层面已经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正潜移默化地革新教育环境与教学方式,也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颠覆式的革新和发展。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境遇,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塑造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意识,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通用技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大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089-04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拓展和延伸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作为信息化应用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其对人脑高度的模拟程度和作为一项拥有无限广阔前景的信息化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方位深刻的变革。正视人工智能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秉承“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理念,提炼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内涵,研究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厚植人文底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来培养、锻炼、巩固被教育者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亟待重视与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赋能

人工智能当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形态,甚至改变了劳动主体。“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中,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2]人工智能可以赋能于劳动、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创新的劳动思维,更要帮助学生实现仿真劳动场景切换,提升大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

(一)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但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在具体实施层面依然缺乏内在根本动力,在许多大学生乃至教师的眼里,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教育甚至有被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诸多理由,其内涵与价值仍需进一步明晰。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始终都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原动力,更是生存的最原始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无限可能和机遇。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到,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人们劳动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类始终是劳动的主体,任何先进的智能机器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需要人类辛勤劳动的付出,“人的劳动始终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勤学苦练,掌握更为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淘汰。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师引领作用相对弱化,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会相对凸显,学生可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媒介海量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自主选择,这也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劳动素养和现状,设计多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提供多类型学习与视听信息资源,提供相应智媒平台与智能技术,监测与评估学生学习进度,目标引领,任务驱动,鼓励他们自觉接受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能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利于个性化劳动教育的培养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效合理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手段,有利于个性化劳动教育的培养,尤其是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可以精准识别和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特征、学习习惯与能力水平,教育者可以针对这些分析结论,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与劳动教育效果。比如利用平板电脑与相应学习软件,教师可以在终端发布练习任务,监控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与效果,收集学生任务完成的反馈与分析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案,生成个性化劳动教育培养计划。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非常便捷地获取到符合自身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劳动讲解或操作视频资料,自行选择学习内容,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生成较为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劳动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劳动技能的发展。

(三)实现多元化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主要体现于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在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工作岗位,也给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生产制造业中,大量的人力劳动已经被人工智能替换,产生了虚拟劳动、智能劳动等新型劳动形式,这种形式的劳动对象更多是数据、算法、信息服务等非物质商品形态,其劳动模型和劳动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将重新定义劳动者的培养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施教内容与实施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量新内容、新课程、新方法纳入劳动教育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在特殊时期,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也迅速进入劳动教育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劳动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3],智慧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直播配合各类教学软件及智能手机保证了“停课不停学”,并且突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时间、空间限制,劳动教育地场域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职业实训教育中,通过虚拟VR、AI等智能技术进行侵入式劳动教育,很好地解决了特殊时期居家学习的困境。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境遇

人工智能是目前社会最新兴的科技手段,被运用到多领域中,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和更宽广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兴起,大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逐渐被忽略和淡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学习时空、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包括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接受型劳动教育教学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其弊端也越发凸显,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必将随之逐步失效。

(一)劳动教育重视度不足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极大地解放了人的大脑与双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施教主体还是学习主体,双方都能享受到信息获取与交流传播过程中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情感、态度等发生变化,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一切价值的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取代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智能机器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不能再简单通过劳动来体现,因此,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价值观扭曲,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了智慧的开发,轻视了技能的锻炼,难以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此外,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推广方面,新的行业和新的岗位的出现,让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的劳动方式已经消失,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当今社会传统的劳动力已经不再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设备将取代人力劳动,这样的错误认识,必将影响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和认识,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从而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4]。

(二)劳动教育价值目标偏离

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通过教育,学生对劳动的荣誉感也能逐渐增强。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在付出劳动时存在着较强的功利心,往往只关注劳动最终带来的经济价值,在付出劳动之前就忽视了劳动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对劳动过程并不在乎,只是关注劳动结果。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由于学习媒介与方式的改变,各类应用系统几乎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各类信息数据也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了更多便捷的获取通道,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降低,惰性增强,很多学生都认为,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借助搜索引擎中海量的信息,可以让自己应对任何困难,大学的相关教育也仅仅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方便就业。这些教育功利心的存在,导致教育目标的偏差,丧失了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带来了大学生懒惰与动手能力的退化。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场景的逐步融合,也衍生出很多劳动教育形式和教育形态,虽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手段,但仍然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劳动内容碎片化,劳动目标幼俗化,实践场地空置化等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劳动场景对学生阐述劳动价值观念的深刻意义及内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消极被动的负面情绪。”[5]在教育过程中“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教学”的教学思想被纳入教学体系中,尽管这种方式是智能化时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无奈体现,但也导致劳动教育过于零散,很难有效成为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得这种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融合。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劳动观念缺失、劳动课程漠视、劳动价值扭曲等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所致。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大学劳动教育,既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又是未来劳动教育所要探寻的现实路径。

(四)劳动教育内容效果欠佳

在人工智能泛化的冲击背景下,各类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和落后,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考核,教育教学目标很难达成。部分学生、家长乃至教育工作者,比较容易忽视劳动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师资配备、时间安排还是在教学资源设置方面都很少予以关注和政策倾斜,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能掌握和控制劳动教育发展方向,难以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提高劳动素质。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和实践场所限制,大学生劳动教育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仅仅在高校校园内实施零散式的劳动教育,依靠碎片式的人工智能教育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往往也无法真正获得成长与进步”。由于专职劳动课教学师资缺乏,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劳动实践课程缺乏有效支持,学生难以获得劳动教育课程应有的价值体验。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思考

为了顺应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应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让人工智能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真实有效、崭露头角,充分利用和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良好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培育学生创新性劳动思维与劳动技能,从而拓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领域,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魅力。

(一)融合人工智能创新劳动实践

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想扎根高校,就需要各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设计可行的劳动教育规划,并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让人工智能在校园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使得人工智能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劳动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智能技术的兴趣。各大高校应当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教学特点,将智能技术纳入日常教学中,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扩大、扩充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整合劳动教育内容,处理好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把握好实践操作与仿真虚拟操作之间的区别,精选符合劳动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技术的同时,也能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意识等方面实现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