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作者: 赵君丽[摘 要] 儿科护理教学中,实训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高职高专儿科护理教学现状,对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153-04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儿科护理相关事务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儿科护理专业越来越热门。在高职高专学校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受限于多种原因,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儿科护理专业学生[1]。其中实训制度以早期教育专业构建与实践为例,围绕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岗位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项目任务化课程教学资源,为全面提升儿科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实训的意义
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儿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训是指学校和医疗企业之间建立完整的合作关系,在学校培养人才之后,再向医疗企业输送人才。实训教学机制能够引导学生将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从而熟练掌握专业技能[2]。同时,通过实训机制,高职高专能够实现院校专业与医疗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高职高专的授课内容与医疗企业所需的专业标准相匹配;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与工作岗位所需的资格证书相匹配,学校也就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符合职业需求的人才。高职高专就业率的提高,为相关医疗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有利于高职高专培养专业人才,从人才需求上保证医疗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高专实训体系的发展,只有满足高职高专和相关医疗企业的发展需要,双方才能共享利益目标。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依旧有一些高职高专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特别是在教学讲解过程中,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答题是否规范, 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不够重视。个别高职高专课程在开展的同时,由于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指导不够,一些课程内容也不能及时更新,这样导致高职高专课程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我国一些高职高专和相关医疗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双方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更深的融合[3]。学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疗企业的参与,同时两者的合作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持续的,因此在目前产教融合体系的发展中,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三、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规划学生的技能实践教学
1.在高职高专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学校区域内产业的结构调整,并保证自身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同步,专门制订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专业技能指导委员会,随时调整与区域内大医疗企业的沟通,保证能够输出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人才。
高等教育法规里明确指出不得把学生当作自己的雇工使用。高职高专发展中医疗企业不仅能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做支撑,还能结合经营中出现的技能问题,如一些医疗企业的优秀一线职工可以将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开课给学生讲,这样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某些学校、教师轻视学生的个人利益,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合理约束医疗企业行为,让医疗企业技能人才参与应用型高职高专课程讲授,为提前培养人才而开阔视野,开拓思维。
3.院校虽然是人才培养基地,但高职高专学校需要了解医疗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全掌握服务一线和岗位管理服务的具体人才需求,做适应型医疗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高专必须合理设计产业实践教学,约束医疗企业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为构建良好校企合作关系打好基础[4]。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对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进行个人发展规划。
在一些高职高专中,校企合作关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没有给高职高专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代替完成部分环节,这些问题都容易使校企合作关系变得淡漠。
4.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高职高专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合理的情况,使学生对于教师、学校有怨言,进一步使校企合作关系恶化。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师生属性,契约属性正在深入发展”。如果在高职高专学校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情况,这种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关系的经济化倾向,将使师生之间面临关系不协调的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严格约束教师及管理层,以合理的角度定位学生,培养学生成才。
(二)医疗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技能支持
医疗企业不仅能为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做支撑,还能结合经营中出现的技能问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和业界要了解医疗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全掌握生产一线和岗位管理服务的具体人才需求,做适应型医疗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行的,还离不开医疗企业和社会的参与。
从当前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儿科患者属于相对护理难度较高的患者,毕竟儿童的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护理医从性以及实际配合程度上相对较差,会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突发情况或者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如何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护理技巧,是当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度研究的问题。而与医疗企业进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还原儿科护理环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将自身融入对儿童的护理工作中。
对于儿科患者的护理工作,由于要考虑儿童对于疼痛的忍耐性较差、儿童更容易哭闹等特殊问题,儿科护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护理工作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和有效沟通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发生儿童家属与医护人员出现矛盾的事例不少,而儿科护理是医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高发区。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矛盾,是当前儿童护理方面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护理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情况的体验来进一步增加自身处理问题的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儿科的工作环境。
(三)外引内培,加速教师队伍转型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传授知识,还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并关注自己的高尚品格,以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
目前部分应用型高职高专“双师型”青年教师录用渠道单一, 学校教师的主要渠道是引进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教学略显不足,难以满足实践、实验和其他适应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不能和医疗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与医疗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需要不符。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教师的力量不可轻视,他们是领导者、教育理想的践行者和实践者,在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专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关系和谐发展。产教融合是适应新时代新社会发展、育人新要求的教育模式。要求融合高职高专和医疗企业两个主体的力量,在高职高专和医疗企业的教育中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和人才的力量。高职高专在常规教研和理论课上必须强调实践工作,充分重视对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体系和教育体系,增加青年教师实践、进修、教育机会。
(四)设置能激发能力的课程
现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型、信息型社会当中,传统模式下的知识早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在新时期,就应该结合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学校中构建虚拟教研室,并制定配套的数字化教材,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对于学校课堂资源的丰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虚拟教研室,教师可以有效提高上课的效率。一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教师要想实现高水平的授课,光靠自身的讲解是不够的[5]。一些学生在课后依然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实践的时候,经常是记得理论但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即使学生积极翻阅课本也无济于事。而基于虚拟教研室进行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以前讲过的理论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以视频、微课等形式进行存储,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查阅,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也可以对照着视频进行操作,不会再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同时虚拟教研室能够实现很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操作,例如教师讲某个理论、某个案例时,可以运用现实手段实现即时的特效展现,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现实中这种特效显然是难以实现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依靠新技术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例如基于5G进行线上即时互动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课程的知识要点并受到启发,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 5G 时代背景下,教师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视频、照片、文字等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数字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拓展学习。数字教材是对应在线授课的教材。数字教材建设必须严格遵循教材研发原则,具备教材在教学中产生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化教材的全部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选择,满足教师的授课需求,涵盖相应的案例分析、视频、例题等。同时要扩大课外学习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课外学习。学校可通过新的革新技术如5G、VR、AR等更新数字教材,即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新形态的数字教材应实现双向的交互性,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数字教材才是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
(五)推进产学深度融合,构建立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高专学校应督促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深扎教研,力求找出更新的、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步,在理论中实践,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习,促进学生在儿科护理专业学习上全面提升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评、研的内循环。总之,高职高专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儿科护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法规要求下,高职高专教师必须以良好的专业素养来引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同时也必须以高等教育法规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个人发展引导,并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推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当与医疗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跨行业的教育质量监督和核查制度。首先,学校可以与政府相关部门、医疗企业协商, 统一教学评价标准,通过中转性管理平台,整合各方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活动,高职高专学校与医疗企业之间要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医疗企业应派出技能专家团队指导高职高专儿科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活动,学校也应重点参考专业人士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的评价,结合校内业界专家的评价对其考核。
(六)采用信息化技能构建教学质量实时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