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者: 董燕

[摘           要]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学前教育领域全面发展,许多新的理念开始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在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中,通过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加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继承与弘扬,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教学创新措施。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一些措施。

[关    键   词]  民族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1-0157-04

舞蹈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学科,舞蹈教学不仅包括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包含身体动作,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是结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为了提升舞蹈教学质量、推动舞蹈教学改革,可以加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具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文化性,通过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能够使幼儿接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是促进舞蹈教学创新发展的观念所在。

一、民族传统文化与舞蹈教育的关系分析

民族传统文化是指本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舞蹈是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特点。民族舞蹈在现代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能够确保学习者具有基础舞蹈知识,同时还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区别于古典舞、芭蕾舞等其他舞种,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我国不同民族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民族舞蹈文化,比如回族舞蹈、傣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其舞蹈动作、音乐旋律、服饰造型等,都与其民族文化具有直接关系,与传统舞蹈存在较大差别,在美学方面更具有直观差异。以回族舞蹈为例,回族舞蹈是回族的民间舞蹈,是回族文化中的瑰宝。回族舞蹈动作轻柔妩媚,节奏多变,舞步节奏明快,动作潇洒自如,内容大都以歌颂爱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主,回族舞蹈的伴奏音乐细腻多变,清脆悦耳,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1]。回族舞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元素和审美表现形式,回族舞蹈教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舞蹈、回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回族舞蹈体现了回族文化对于审美的独特理解,展现出回族文化中特有的审美内涵,通过对回族舞蹈的教学,能够使学习者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并感受到回族舞蹈中含有的审美元素,是当前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民族舞蹈所含有的审美元素,与其民族文化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对民族舞蹈教学时,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特点、艺术特征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准确把握民族舞蹈审美的关键所在,从而提高民族舞蹈的美学教学效果[1]。

由此可见,民族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将其融合在舞蹈教学中,能够有效丰富舞蹈教育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进行融合,是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一项全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幼儿舞蹈学习,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同时能够推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发展。

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一)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审美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民族舞蹈审美中,审美形态具有多样化特点,需要结合民族舞蹈动作形式等进行教学,从而使幼儿从民族舞蹈的动作方面体会到其审美形态的特征。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中舞蹈特有的审美元素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升,为幼儿审美素养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民族文化审美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舞蹈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对舞蹈教育活动开展方式进行创新,培养幼儿自身理解、欣赏,以及创造美的意识、能力,并使幼儿具备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情操,最终让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及满足,使幼儿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升。审美核心是情感教育与价值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开展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舞蹈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审美能力、较高综合素养的现代化人才[2]。

(二)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特有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与内涵,将其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融合,有利于全面促进舞蹈教育创新,丰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内容,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为舞蹈内容的创新提供更多的路径,让学生全面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奠定基础,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舞蹈内涵的理解,从而全面推动舞蹈教学模式创新,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当前部分院校的舞蹈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学校有意识地促进教育模式创新,但是缺乏有效的载体,而民族传统文化为舞蹈教学创新提供了基本途径,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教学模式创新[3]。

(三)有利于促进家国情怀培养

幼儿是未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可以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融合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从而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为幼儿的精神世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进行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情况下,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教学时,就能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幼儿,实现对幼儿家国情怀的培养,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四)促进幼儿思想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成长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体制的影响,当前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舞蹈教学中没有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没有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教育缺乏有效性,从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时代教育意义,能够给人以启迪、为幼儿指明成长和学习方向,是当前职业院校舞蹈课程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中所缺失的教学内容。在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能够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课程相结合的内容,所以需要注重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和融合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确保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使幼儿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文明举止、行为习惯以及政治觉悟,对幼儿开展更加有效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思想水平[4]。

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舞蹈学习与现代人才需求脱节

随着人们对幼儿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幼儿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高素质学前教育舞蹈教师培养的需要,例如,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在教学上无法满足高水平幼儿教师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建设,是让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顺利就业,能够在就业岗位上为幼儿进行良好的舞蹈教学。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的需求空间较大,缺少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较为显著,但是一些院校在培养理念方面存在问题,没有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培养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足,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中的表现不佳,专业能力不足,对幼儿舞蹈教学工作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需要职业院校积极转变培养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创新。

(二)舞蹈教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就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是当前舞蹈教材的专业性不足,教材编制、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无法为舞蹈教学提供指导,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滞后,学生的专业水平没有提升,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内涵也无法精准地体现出来。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工作需要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需要专业化的教材作为支撑,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教材编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比如缺少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学生无法接触到优秀的民族舞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需要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提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专业性[4]。

(三)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工作中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创新重视不足,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任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然而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没有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与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提升,教学方法的落后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5]。

四、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提升学前舞蹈教学的创新性

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必须立足现状来创新,在明确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结合学前教育舞蹈需求情况来展开教学,促进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需要引进先进思想,弥补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并且从幼儿成长、发展的角度思考,在现在的教育中加入具体内容,从而提升舞蹈教学的丰富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了解与学习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化的学习后,学生能够受到其独特魅力的感染,开阔视野,确保音乐敏感性得到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一些民族音乐作品与民族舞蹈作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特色,了解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舞蹈特色,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民族音乐、舞蹈有机结合,改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6]。

(二)加强教材的挖掘与拓展

为了提升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对舞蹈教材的挖掘,提升自身对学前教育舞蹈教材的理解程度,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学前教育舞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学前教育舞蹈教材中的内容,对教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比如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解决,之后根据具体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确保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全面解决。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教学节奏更加符合舞蹈教学的要求,以此提升教学效率。例如,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可以增加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可以准备与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制作PPT、微课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与其他相关文化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培养尊重其他文化的基本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舞蹈教材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做好教材挖掘工作,拓展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内容,在完成基础学前教育舞蹈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