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作者: 蒙伟伟[摘 要]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组织的历史性课题。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党建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实践育人为研究内容,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为案例,通过挖掘和整合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思政整体育人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三化”教学、打造商学院文化、推进“四平台”建设等途径,探索职业本科院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的路径和措施。
[关 键 词] 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17-04
一、引言
高校作为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阵地,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与争锋的主要场所。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组织,高校承担着把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职业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求人才不只具有“技术人”“职业人”的特征,更应具有职业综合素养及理论修养的“完整人”的特征。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职业本科高校工作的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理念,以实践育人为突破口,对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做出的有效尝试。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充分展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成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时期面对综合国力新格局,大力推进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全体师生提高政治敏锐性,保持思想清醒,提高政治觉悟,有效防御一系列渗透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能薪火相传,关系到共产主义能否后继有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对党的历史和中国的国情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插上理想和信念的翅膀,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国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思想保障。
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如何提升教育效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答题。
(一)现有思政课教育模式落后
1.教育理念落后
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承担意识形态教育大部分的教育任务,但并不应该是全部。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过分依赖思政课堂,而思政课还处于理论教育体系层面,实践教学体系几乎缺失,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利,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挖掘不够
过于固定的授课内容,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意识形态的内涵更加全面、更为广泛。教师对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更新不快,导致学生对新的热点、难点关注不足,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科技、新观念了解不足。
3.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思政课堂以每周“120分钟”的信息输送式教学为主。学校的思政课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超过100人。课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与学生沟通不便,互动少。教师没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使信息的吸收效果不佳。注重理论的讲解,缺少实践教学的设计,导致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4.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思政课教师既要具有上好思政课的“看家本领”,又要有开好思政课的“压舱石”。而现有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主要是社科部的教师,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截至2022年12月,在校生17000多人,专业的思政教师却不足20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的思政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辅导员队伍,他们的政治性和学理性还不能实现很好的统一,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符合思政教师的标准,这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
(二)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多部门、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以形成教育合力。当前,还存在专业课和思政课比例悬殊,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精神追求,意识形态各个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管理者更关注业务性的工作,而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各个主体的协作和配合,影响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三)文化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二课堂创新性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功利化和形式化。理论上知道其重要性,实践中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突出。尤其是学生第二课堂,多以传统的老牌活动为主,没有创新且针对性不足。
四、实践育人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针对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高校进行了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积极的探索。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践育人有其自身优势。
(一)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与学习,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辩证思考,完成深度学习。实践育人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引导,具有很强的教育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可有效增强教育工作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和情感,发挥其情感启蒙价值。通过对鲜活的教育事例、人物故事的学习,进而深入思考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思维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为大学生思想成长指明方向,保证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场域下,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进行有效挖掘,论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遏制不良信息的冲击。
(四)提高职业本科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评估,应把评价理论的学习认知程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价有效结合,从而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实践育人的教育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学习、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对思政理论产生认同感,有效发挥育人工作的现实价值。
五、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了应对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针对目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学院党政班子统一布局、同心聚力,借建党百年之机,充分挖掘和整合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思政整体育人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三化”教学、打造商学院文化、推进“四平台”建设、拓展第二课堂,通过载体、方法、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富有职业本科教育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
(一)优化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打好实践育人基础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育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期,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商业精英。针对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主要有针对性地做了以下工作。
1.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构建课程资源体系
按照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立足专业建设,凝练教学内容,突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用足、用活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案例,将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和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双要求”,围绕思想性、专业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精选教学案例,建设校级优质思政课程示范课,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模块化教学资源库。选好、用好《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等辅助教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2.创新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用起来。把理论化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生活和专业的实践语言,构建内容新、话语新、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堂。
3.改革教学方法,打造课程新形态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探究式、研讨式、叙事式、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手段新和方式新。
4.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课程师资力量
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内培”的方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质量,建设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引路人。
5.构建“三化”实践教学,探索课程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堂发挥意识形态育人功能的有力手段。思政实践课堂依托课题、活动、节日、技能竞赛,确定主题、分类开展,实现实践主题系统化。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构建“思修”在线课程、VR体验课程,推广“广说‘习’语”公众号,采用“信息+教学”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信息化。以往的思政课考试多为笔试、闭卷,相对比较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古板,缺少活力,学院加大对实践环节和行为规范的考核,实行“积分银行”,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实现考核评价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