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研究
作者: 王亮 郝盼
[摘 要] 为更好地在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课程中落实工匠精神,提升加工制造类技术人才的吃苦耐劳品质,针对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课程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在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设计、途径与保障方法。实施情况证明,劳动教育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巩固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功能,按照该方法进行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有效融入,优化了顶层设计,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劳动育人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与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加工制造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21-04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专门提出高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课时,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具体方向。国家发文与相关实践均能证明,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理念,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全面推进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将正确的思想政治与劳动观念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塑造品格,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共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中,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传授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在系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学习基础上,在教室或实训场有意识地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训劳动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理解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达到“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的。同时,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式、考核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高度相关,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使劳动生产环节更加具有技术性、技能性与主观能动性。[2]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也可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亲身经历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率与质量。所以,将两者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合于加工制造类课程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重新塑造劳动观念,在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使劳动不仅是体力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是其智力与技能的体现。第二,知行合一,在劳动实践中领会科学劳动观,深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第三,提高创新能力,任何创新均要通过加工制造予以实现,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不怕失败的品质才可能成功。
因此,探索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的路径,能够更好地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在劳动教育目标方面有偏差,暂未具备完整、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人才培养“重成才,轻成人”,重“应知应会”,轻“德育培养”与“劳动教育”,将劳动技术教学视为劳动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且缺乏系统性与目的性,忽视对学生意识形态层面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本质上是劳动品质内化,也是道德品质内化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不强,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元素的融入不够。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观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校对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元素挖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领会科学的劳动观,深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包含劳动技能与技巧,还要包含精神要素如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意志的培养等。
(二)高校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有所欠缺
在全国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各专业课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为思想育人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机会。但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改革目标。虽然高校努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与工学结合改革,但高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因没有将劳动精神与劳动学习相融合,工作与劳动毅力不足,对学生长期发展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没有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者开设了少量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或技能课程。还是属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或技能模仿,均未能很好地将劳动观念与精神融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程度不深。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将专业知识相关劳动精神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需实现实践课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结合专业的特色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实现实训课程中劳动元素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三)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保障能力薄弱
相对于劳动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国家,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劳动教育师资、政策制度、教学资源、实习场地与经费支持保障,且与专业课程融合较少。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实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实训课程中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落实质量。
三、加工制造类课程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入设计
(一)总体设计
紧密围绕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目标,展开课程设计,并有效地将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去,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精神。制定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知识、能力与素养目标,三个目标一起组成总体设计目标。[3]知识目标: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双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收获劳动价值体验的同时,梳理准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品质,同时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劳动过程;能力目标:在加工制造类课程中,学生将逐渐掌握专业操作能力、劳动技术能力、程序化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劳动等能力,总之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劳动、爱劳动、善劳动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在培养技术目标过程中,劳动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教育教学的有效工具或载体,成为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的桥梁;素养目标:为了使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在融入课程时不生硬、刻意,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各种素质与情感,融合了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与一般劳动教育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劳动知识与认知劳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教育者通过设计课程内容,运用适宜的案例,引发大学生围绕劳动知识展开相应的认知过程,素养目标要充分指向专业课程所属的思想价值,充分体现育人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要全程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上下功夫。从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工匠文化,洞察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意义,充分揭示知识、能力与精神元素之间的联系。在课程实践环节注重劳动教育的渗透,促进劳动教育与精神教育常态化、协同化发展,形成二者协同共进的良好效果,并在劳动中锻炼劳动奉献能力、培养创新争优精神,从实处践行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理念。[5]
(二)挖掘、提炼可相互融合的元素
针对加工制造类课程目标,基于本课程工匠精神深度挖掘,遵循“精神”“劳动”“课程”“专业”互相促进原则,明确课程中每个劳动元素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理清工匠精神、劳动元素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6]。在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等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要素,深挖劳动内涵,渗透到课程中,如铸造、锻造、加床操作环节等需要大量体力的劳动环节,使学生“愿意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下表为本课程主要的工匠精神与劳动元素融入内容。
(三)遵循学生认知与体能规律
工匠精神学习要符合学习规律,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与组织,保证加工制造类课程“工匠精神”的科学性、系统性。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能情况,循序渐进,不能超强度劳作,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
(四)将时代使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中提到,将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制造强国的动力与文化源头是工匠精神。[7]高职院校在开展加工制造类课程劳动教育时,必须以工匠精神为目标和指引,针对各课程特点,设计较为有效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四、加工制造类课程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途径
依据课程知识与技能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融入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方法。[8]教学方法遵循“载体合适”“方法恰当”“紧扣内容”“润物无声”“符合思想认知规律”的原则。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场教育与校外实习
在实施课程过程中,重视现场教学环节设计。除此之外,注重加强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环节,更加贴近真实工作环境。在现场实践环节与企业人员有效沟通,在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在加工制造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训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精神,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学理论知识与劳动观有意识地应用到实操过程,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以及职业发展[9]。因此,在思想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积极思考实训环节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实践情境,实训教师还可将实训内容任务化或者项目化,引导学生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重建知识与技能体系,在实践环节中提高职业素养以及岗位意识。
(二)重视课程实训环境的育人功能
实训场所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墙壁等位置可张贴工匠精神相关标语,讲“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发挥育人功能。通过环境熏陶,可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意愿,提高制造强国的政治觉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其他地域打造劳动文化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劳动文化,增强对劳动文化的认同感。总之,职业院校可通过布置环境开展浸润式劳动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劳动光荣,热爱劳动。
(三)案例介绍
通过具体的案例,将抽象或难以理解的精神元素融入案例中[10]。从课程角度,借助典型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受到工匠精神、爱国爱党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将具有加工制造特色的劳动伦理、英雄事迹、制度规范等教育元素通过案例故事、讨论等形式融入劳动教学。
(四)教师引导
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联想、关联工匠精神与劳动元素,自觉接受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合适的话语,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才更易让学生接受与信服,也才能推进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教师在润物细无声中实施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