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知”宁波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郝嘉瑜[摘 要] “四知”宁波精神是宁波人文精神、城市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四知”宁波精神有效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而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制造力、创造力和奉献力,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输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关 键 词] “四知”宁波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022-04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1]“四知”宁波精神是宁波人文精神、城市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归纳精准、内涵丰富,辨识度高、传播力强,富有指导性。在新的时代征程中,应将“四知”宁波精神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转化为激励宁波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四知”宁波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四知”宁波精神的提出
2020年7月8日召开的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决议》,明确“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为宁波精神。(简称“四知”精神)[2]“四知”精神,最初是称颂“宁波帮”艰辛而伟大的创新创业实践,后又将此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如今,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先行区、示范区,“四知”精神又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四知”宁波精神的内涵
宁波大学陈依元教授认为“知行合一”构成了理念先导,“知难而进”展现了坚韧品质,“知书达礼”揭示了文化底蕴,“知恩图报”体现了家国情怀。[3]“四知”精神代代相传,其与历史相沿、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频。“四知”精神既是宁波历史的缩影,又是宁波的现实写照,更是指引宁波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四知”精神内涵将不断丰富。
1.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讲求实效的实践品格
宁波是知行合一的起源地,“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宁波余姚人)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体现了一代代宁波人身体力行、专注认真、讲求实效、行事低调的实践品格,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例如,在经济领域培育出低调务实、高效实干的“宁波帮”和当代甬商;在科学技术领域,宁波是全国闻名的“院士之乡”,他们开拓进取,情系桑梓,知恩图报。
2.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知难而进就是不畏艰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迎着时代的东风,凭着一股闯劲,敢想、敢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把“宁波造”卖向了全世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也使宁波从商埠小城成为如今的现代化港城。展望未来,宁波还需锐意进取、乘势而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宁波人需继续将知难而进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城市现代化。
3.知书达礼——注重人文、追求文明的发展理念
宁波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子女不仅要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还要读书修德、明理知义。自古以来,宁波崇文重教,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有着“进士之乡”“院士之乡”的美誉。就连工商界人士都有着“儒商”的雅称。在当今文明城市创建中,每个宁波人都在用实际行动助力,用宁波担当和宁波作为默默贡献着一分力量,而这些微光聚在一起,换来了一座城市的荣光。由此可见,知书达礼是深深刻在宁波人基因里的宝贵气质,也将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理念。
4.知恩图报——爱国报乡、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知恩图报既是一种心存善念、常怀感恩的美好品德,也是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文化传统,更是爱国报乡、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前有“宁波帮”人士造福桑梓,现有“顺其自然”“支教奶奶”“育人使者”“钢琴奶奶”等暖心故事数不胜数。还有一大批宁波企业家到异地投资创业,也有普通市民踊跃奉献爱心。如今,更有种出黑白番茄的“80后”朱宁灵,坚持“四不用”生态农场的王文艳,扎根农村的“90后”职业农民汪琰斌等现代新农人尽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这些人物事迹的背后均反映了宁波市民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四知”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四知”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这为宁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培育载体,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借助宁波优秀的历史传统、鲜活生动的具体实践,有助于高职院校拓展教学资源和环境,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四知”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与传递,以此改进宁波市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二)有益于宁波当好浙江建设的“重要窗口”模范生
宁波作为历史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城市建设,有着成为“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实力与底气。同时,为更好地扛起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宁波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创新力、吸引力,这就需要一批批蓬勃朝气、意气风发的青年为这座城市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结合宁波实际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宁波高职院校,可增强大学生对宁波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而激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三)有助于培养更多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人才
如何激发青年人的激情和干劲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下很热门的话题,通过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发扬榜样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到且效果很好的方法。今天,“宁波帮”依然是宁波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路上的商榜楷模。“宁波帮”作为先富起来的商人群体,有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丰富的经验值得后辈去学习和借鉴。通过宁波帮等榜样人物的故事、经验等激发更多青年人才勇于突破、不屈不挠、心系乡梓……激励青年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扎根乡村、深入基层、创新创业的勇气和魄力,进而为推进共同富裕培养更多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四知”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
(一)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重视顶层设计,“四知”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四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区域发展优势,以学生为本,从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组织理念等方面有效融入“四知”精神这一地域精神,培育更多满足地区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宁波本科院校宁波工程学院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激励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相统一。
2.发挥协同效应,“四知”精神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四知”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推进,发挥整体效应。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个机构应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统筹协调,担负起育人职责,在科研、管理、服务、心理辅导等各环节中有效融入“四知”精神,深化学生对“四知”精神内涵的认知、情感的认同,进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职业荣誉感,注重德技双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师资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增强育人合力,发挥育人的协同效应。例如,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和社会道德模范等来学校上思政课、做讲座等。通过榜样示范充分挖掘并利用“四知”精神的特有区域优势,发挥集聚作用,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
(二)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教材和课堂教学
1.丰富教材体系,将“四知”精神写进高校教材
一是把体现“四知”精神的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宁波名企、著名商人、改革先锋等典型案例、生动故事、名人名言、红色文化写进高校教材,让学生通过读教材、学教材、用教材了解宁波历史、感受宁波文化,以此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宁波精神。二是高校应增开设相关课程,例如“宁波帮精神”“阳明心学”“河姆渡文化”“宁波非遗”等选修课程,特别是相关主题实践课程,以此来丰富大学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对选修课多样化的需求,拓宽其对未知领域的学习渠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四知”精神的体悟能力。三是优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不仅要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在语言风格上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宁波高校应重视体现和诠释“四知”精神的案例教材建设,建设好案例库、备课资源库,抓好特色教材建设。
2.增强教学效果,将“四知”精神引入课堂教学
(1)丰富教学案例,用“四知”精神增强“思政课程”内容的厚度
办好思政课就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四知”精神作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宁波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将“四知”精神的伟大实践,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去。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讲授中国精神时,可以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使学生从中感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再比如,在讲授社会公德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宁波能够连续6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原因,探究“爱心城市”“书香城市”这些称号的由来,进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该案例也可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讲授文化自信。
(2)丰富思政元素,用“四知”精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温度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各专业和每门课的不同特点,把“四知”精神自然而然地、严谨贴切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营造“人人重育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思政氛围。例如,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可深入研究红帮文化,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思想底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再如,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师可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学习屠呦呦追求科学与创新、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爱国敬业、心怀大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