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开发研究
作者: 高孝书 张彩芬
[摘 要] 近年来,国家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聚焦产教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纸数关系,以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智能化教材为“四形态层”研究对象,创新出了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思政融汇、智能融入的“四融合层”,构建出了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的五维理论体系总体框架,并就其组织逻辑关系、研究方法及开发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07-04
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历来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成果凝聚的集中“物化”展现。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国家教材委员会《职业院校教材管理规定》和“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都提出了深化“三教”改革,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资源。但是,学界关于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教材编写缺乏标准指导,开发机制尚不完善[1]。本文以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开发研究为切入点,论述了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理论建构与开发模式,以期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开发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的必要性
(一)政策内涵
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是职业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的载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核心应聚焦在“类型教材”上,是面向国家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新需求、产业的新变化、企业的新要求、个人学习的新特征的,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材”。这种“有别”不仅体现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与体例上,还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和技能载体的实用性上[2]。普通教育教材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而职业教育教材是技术中心教材或职业中心教材,是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融合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类型教材”。
(二)理论价值
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旧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学科体系痕迹严重;素养目标缺失或失能;内容陈旧且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产业融合性差,更新速度慢;不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形态教材规范与标准不健全;数字教学资源匹配性低;编写队伍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职业教育教材在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学习需要上能力不足[3]。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应运而生,其理论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丰富和支撑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论断
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理论的提出,丰富和支撑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论断,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及类型特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新需求。
2.改变和发展了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论
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基于产业链工作过程和技能发展心理顺序,运用目前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源于情境认知的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和发展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促进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落地实施。
3.进一步廓清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和内涵
探究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理论,梳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智能化四种新形态教材的适应性和本质属性,有利于进一步廓清新形态的概念和内涵,指导并拓展新形态“类型教材”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
4.推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构
职业教育新形态“类型教材”开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素养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等一切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显性载体与“物化”成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用价值
1.产教融合,教材兼容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
“类型教材”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以职业逻辑和能力本位为主线,校企“双元”多方按照职业能力的模块来组织新形态教材,具备结构化、模块化、灵活性、重组性等特点,不仅能适应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培训两种学习场所交替广泛需求,还能适应“做中学”的技能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融合发展。
2.课证融通,助力“1+X”等级证书试点的推进
新形态教材的灵活性和重组性,方便教师持续动态融入“1+X”证书考核内容。“X”证书内容是由行业产业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企业、行业组织以及学校共同开发,代表着该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最全面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能够保证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学生在接受学校考核,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更多地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促进“课证融通”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3.思政融汇,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以纸质教材为背景和基础,外链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数字资源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的更新,解决了课程思政滞后于纸质教材的问题。同时,教材活化了文字与静态图片的表达方式,在线视频、在线动画等外链数字资源突破了纸质教材内容容量的限制,解决了纸质教材单一、枯燥以及课程思政融合生硬的问题,使课程思政“如盐在水”“润物无声”,促进“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达成,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4.智能融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推广力
智能化新形态教材给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变化。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的新形态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富媒体的“天花板效应”,实现了师生的全时域交互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选择性以及考核评价的智能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吸引更多青年走上职业教育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
(一)内涵
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是以国家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理念,以全面适应类型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为宗旨,面向机电产业链职业岗位群,集聚校企、校际多元协作共同体之力,构建完整的职业场景和职业能力形成条件,打破传统的学科导向,以企业生产工序逻辑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来安排教材体例,系统性重构教材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含资源配套)、评价支持,形成独立、通用、序化的新形态教材模块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从而适应学习内容类型化、培养途径类型化、学习方式类型化的新要求[4]。
(二)总体框架及组织逻辑关系
1.总体框架
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的总体框架包括理念层、流程层、“四融合层”“四形态层”和“类型教材层”五个维度(如图1所示)。本文以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思政融汇、智能融入为“四融合”研究对象,以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智能化教材为“四形态”研究对象,聚焦产教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纸数关系[5],重点深化校企“双元”开发兼容教学与培训的工作手册式教材(产教融合+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通衔接(课证融通+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呈现的职业技能和承载的职业精神融汇无瑕(思政融汇+教材内容呈现)、纸质教材中数字教学资源的合理合度融入(智能融入+智能化教材)四项教材改革。
2.组织逻辑关系
图1中各层级元素的组织逻辑关系如下:
(1)理念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规定》和“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等重要文件精神,确定新形态教材开发指导思想(理念层):一是坚持“类型教育”定位,以类型定位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开发职业教育“类型教材”;二是对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专业课程标准,依据标准选择教材内容;三是搭建校企、校际多方协作共同体,校企“双元”多方共同研究确定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四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立体化数字呈现方式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五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2)流程层。基于行动教学论和课程教学论,确定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的开发流程(流程层):确定教材开发理念→选择教材内容→研究教材内容组织形式→选择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研究评价支持及技术支持。
(3)“四形态层”。根据创新类型的不同,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可分为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智能化教材(“四形态层”)。四类新形态教材分别源自对教材的开发流程中四个环节(流程层)的创新:一是创新教材内容选择,产生新型活页式教材;二是创新教材内容组织,产生工作手册式教材;三是创新教材内容呈现,产生立体化教材;四是创新评价及技术支持,产生智能化教材。四类新形态教材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叠加使用。
(4)“四融合层”。为了增强机电专业群“类型教材”特色,避免教材开发与教材形态之间的失配以及能力形成条件的缺失,本文在教材开发(流程层)与教材形态(“四形态层”)之间增加了一个融合层(“四融合层”):一是“课证融通+教材内容选择”,将教材内容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和技能中心内容融通衔接,做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二是“产教融合+工作手册式教材”,校企“双元”开发兼容教学与培训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及时纳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是“思政融汇+教材内容呈现”,通过立体化教材外链数字资源等方式,将教材呈现的职业技能和承载的职业精神融汇无瑕,做到课程思政“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四是“智能融入+智能化教材”,在纸质教材中合理合度地融入数字教学资源,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5)“类型教材层”。四类新形态(“四形态层”)从不同方式上实现了专业群“类型教材”(“类型教材层”)的目标:一是新型活页式教材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类型化;二是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了培养途径的类型化;三是立体化教材和智能化教材共同实现了学校方式的类型化。校企“双元”开发兼容教学与培训的新形态教材,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融合发展,最终“闭环”支撑和巩固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
(三)研究及开发的基本路径
校企、校际协作共同体依据机电专业群新形态“类型教材”的总体框架,统筹顶层设计,共同制定研究及开发的基本路径,做到定位明确、路径清晰、推进有序。
1.积累聚合教材开发资源
调研机电专业群新形态教材开发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新要求,积极吸纳企业任务单开发经验,提取有价值的工作现场元素,搜集产业链典型工作案例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教材开发中存在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将模块化课程开发和模块化教学数字资源建设纳入教材整体开发系统协同推进,促进课程、教材、资源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