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化课程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东军 王鹏

[摘           要]  从“岗课匹配,工学一体”的课程开发理念入手,以一个典型课程(任务)的开发与实施为案例,说明课程载体化的内涵和分级载体化的含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点带面,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展现成果。首先,详细分析了载体化课程开发与设计中的五个核心要素。其次,结合实际,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最后,对课堂实践效果进行分析,闭环修正,反馈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创设情境,预制分级教学载体,开展“岗课匹配,工学一体”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育人之本。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学载体;课堂实践;一体化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33-04

一、引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并施行,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深化本市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重视程度。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操作技能,不断创新课程(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主要从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与课堂实践的角度,总结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一些经验。

二、分级载体化一体化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载体化的内涵

“五化”建设(注:学校层面实施方案)在我院高质量发展中硕果累累,课程载体化在教学应用中更丰富,针对载体化的内涵,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教学载体”是储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资源的组合形式或形态。教学载体的开发原则有:具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符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创新和趣味性、满足年轻人群工作需要、可根据需求进行组合搭配、载体训练难度逐渐上升。各部分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知识服务于技能。教学载体的基本要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流程计划、开放的指导问题、多种检验学习成果的方法、全套技术文件和评价表单等。

(二)分级载体化

教学载体的设计不是固化的,要根据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所以我们衍生出来分级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载体的适用性;教学载体的应用也不是固化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定,所以我们遴选出来模块载体,以教学装备为支撑,确立教学载体的契合度。在课堂实践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方法,终极目标是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载体为平台”,设计具化可评、必修必评、拓展选评、逻辑清晰、系统完整的任务点,每个任务点都有模块载体来支撑,学生完成任务,教师主导测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学载体不能仅理解为硬件设备,应理解为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载体分级的主要目的是能力递进、知识迁移、技能拓展、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等。具体实践应用中,对课程体系做了重新构建,本文研究“创设分级载体”有两层含义:(1)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设置要“分级分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每门核心课程中设置的模块化任务(教学任务)要“分级分层”,符合学生能力提升的螺旋递进。

(三)岗课匹配,工学一体

为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融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典型工作任务或环节为基础,融入企业岗位需求和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融入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和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课程内容相匹配。“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非常丰富,人社部门的定义和规范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此处仅表达笔者的理解,“理实一体”可认为是教学方式层面的一体化,“工学一体”可认为是课程模式层面的一体化,“能岗一体”可认为是培养目标层面的一体化,三个层面的一体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所以我们归结为“岗课匹配、工学一体”,注重实践,目标导向。

(四)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其中,人本主义的核心出发点是强调个体起点的差异,即起点的多样性;而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目标的不确定性,即结构的多样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发展学生”。《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载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案例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设匹配岗位模块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融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融入职业教育改革“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及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共同设计“岗课匹配,工学一体”的模块化任务。

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控制到智能控制,从一居室到独栋别墅,再到家居物联网应用拓展,共分为3个项目8个任务,本案例(任务)选自第3个项目的第1个任务,即“任务3-1一居室智能照明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共18学时。基于工作过程,以子任务(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又细分为7个子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分别对接售前技术支持、项目经理、装调运维工、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过程中重点培养现场装调能力,注重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使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职业能力形成“五对接”。

(二)学情精准分析,确立适应学生的教学目标

授课对象是“3+2”中高职贯通培养二年级学生,生源均为初中毕业生,精准分析学情,构建能力模型,推进目标达成、个性关注、爱护鼓励共同进步。

1.精准分析学情,从三个方面着手。知识和技能基础:经过前面任务的学习和实训,学生已经熟知和理解普通民用照明系统的相关知识和安装标准,能够独立或者协作完成居室普通照明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已经具备现场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认知和实践能力:关于家居智能照明系统涉及的智能照明设备及其装调、家居物联网系统的概念及应用、家居智能照明系统的情境设计等关键技术,学生还没有深入接触。学习特点:学生操作能力较强,有很好的执行力,理论知识薄弱,自控力较差,课堂参与度较高,分析问题深度、应变能力较弱,善于沟通,敢于表达,个性差异较大。

2.构建能力模型,从6个维度进行:自主学习知识、主动获取技能、沟通表达展示、参与遵从秩序、对标岗位创新、道德素养汲取,以此确立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任务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工作过程指引,开展过程导向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任务的活动安排与实施,横向以“子任务”为节点,贯穿整个任务周期,分7个子任务:调研需求,制订方案,线路装调,网络组建,编程调试,远程语音,交付验收;纵向以“微任务”为实施教评点,每个子任务包含2~4个微任务,融汇知识、技能、素养等要求。

以学生工作页(导学手册)为指引,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微任务、六环节”具体实施,并完成过程性成果资料的收集与展示。

(四)载体三级应用,创设岗课结合实景操作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智能家居体验中心”1个,模拟居室环境(钢结构单间房)10间,另配置全屋智能照明所需核心设备、元件、材料、工具等。以学生为中心,以模块化任务为基础,根据知识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要求,创设实际场景,制作三级教学载体。

在课程及任务的实施中,优化校企资源,创新设计,把真实应用场景和模拟实训环境相结合,预制三级教学载体。其中,I级教学载体,以真实的智能家居电器元件和设备为基础,搭配模拟负载,利用多功能网孔板和测试岛制作实训配盘,学生小组通过智能家居元件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模拟负载仿真组网等方式,节约成本,注重效率,完成“功能性”装调,进行单体元件及简单情境的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II级教学载体,以真实的智能家居元件和设备为基础,搭配真实的负载,利用模拟居室环境搭建实训小屋,学生小队通过智能家居元件、设备、负载及情境的安装与调试,团队协作,注重规范,完成“成果性”装调,进行设备集成及综合情境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养成;Ⅲ级教学载体,以真实的智能家居电器元件和设备为基础,搭配真实的负载,构建“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实际场景,学生团队获取客户的个性需求,以人为本,注重服务,完成“过程性”优化,进行场景定制及客户需求的真实项目和综合素养。这些有层次、有侧重、有目的的教学载体和预设场景,递进贯穿学生的职业养成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本案例基于以上I、II级教学载体,在相关理论学习和功能验证阶段,制作I级载体,节约成本,注重效率,完成“功能性”装调;在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阶段,搭建II级载体,体现协作,注重规范,完成“成果性”装调。

(五)评价多元组合,获取实时全面数据反馈

任务设计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成果质量,我们尝试新型评价模式创新,实时获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数据反馈。以“子任务评价表”为测评模型,线上平台和线下考评相结合,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对标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综合素养,共设计6个评价维度,25个评价指标,借助测评系统,达到显性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对比增值评价、多元组合评价的新型评价模式创新。

四、“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整体策略,“三步六环”结构实施

任务整体,采用结构化、模块化、流程化思路,形成“三步六环”教学实施过程。从任务准备、实施、拓展三个结构化步骤,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以子任务为模块化节点,从“领、学、练、展、评、拓”六个环节,分别进行流程化实施。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情、内容、环节适时而变。

(二)课前准备,自主学习胸有成竹

课前,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发布任务和学材,学生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查阅、搜集相关知识,为改变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等不良学习习惯,从技术上设定时限,配发设限PAD,禁止自带智能终端设备进课堂,以此激励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要做到胸有成竹:一是学生自学完后,明确课堂要学什么、做什么、会什么。二是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知道学生的参与情况、短板缺陷,做好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