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反思

作者: 文苹 杨锦芬

[摘           要]  基于泰国来华留学本科生医古文教学实践,对比国内中医本科生的医古文教学,反思零古代汉语基础泰国留学生医古文的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试图发现并总结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中的可改进之处,探寻改进措施。

[关    键   词]  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57-04

一、引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大都是用古汉语和汉字记录下来流传至今的。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籍语言文化现象的医文交融学科,是中医类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对中医类从业人员进行中医经典训练的终身教育课程。学好中医药必先学好医古文,医古文也是中医类留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且是他们较早涉及的学习课程之一。但由于古今汉语差别大,医古文的知识点多、学习难度较大和沉浸式学习环境缺乏等,给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医古文学习对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有较高要求,而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一般不及国内本科生。所以,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和国内本科生完全不同。同样,不同中文水平的留学生,也宜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且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别的留学生也宜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泰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也需要不断开展课程内涵建设、教学目标修正、教学思想革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

201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开始3+3中医本科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即泰国学生第一、三、四年在泰国学医,第二、五、六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中医,学业完成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都授予其医学本科学位。笔者于2019年10~11月期间由学校派往泰国进行了3+3中医本科双学位项目的医古文授课,共60课时(每课时60分钟),这是我校历史上医古文课程首次在泰国授课。此外,2017年和2018年,笔者也曾两次为泰国呵叻学院中医专业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本科留学生短期讲授医古文,因此,有一定的相关教学实践和经验支撑此研究,本文的泰国留学生特指留学本科生。同时,作者10多年来一直主授国内中医本科生的医古文课程,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可为此研究提供对比参照,本文的中国学生特指国内中医药本科生。

二、研究综述

对留学生医古文教学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目前能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平台搜索到为数不多的一些相关论文。王瑀、史红(2004)分享了他们对留学生医古文的一些教学经验;李怀之(2004)对中医院校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开展医古文教学之前,应让留学生参加中医预科班的古汉语课程学习,并就适合外国留学生预科班古汉语课程的课程设置、教材编选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陈晓林(2007)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东盟国家本科留学生学习医古文中遇到的繁体字辨认、词汇、语法、语译、句子理解等方面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李吉子(2007)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给毫无古文基础的韩国学生讲好医古文的方式方法。姚海燕(2012)结合教学实践,从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总之,学术界对留学生医古文的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多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探讨,几乎没见到涉及留学生医古文教材的论述,也没见到有专门研究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的成果。所以,泰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我们在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尝试进一步挖掘与延伸,以创新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模式,同时促进泰国留学生其他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国内学生医古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代医籍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中医药古典医学课程以及研读古医籍打好基础。[1]即重在古文语感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偏高阶性。显然,这个目标对古文一无所知的留学生而言有点困难。泰国留学生医古文的教学目标宜调整为经过教师的讲授和强化训练,使其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古汉语和古医籍中一些基本字词和其常见义,能基本理解文选内容,最后达到能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文字大致看懂一些篇幅不太长、内容较浅显的古文的目标,即重在古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重在古汉语的感性认识,培养初步的语感。

(二)教材

教材是本研究反思的重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医药院校统编的《医古文》教材已经出版了10多次,加上一些规划教材,共有10多个教材版本。虽然《医古文》教材数量多,但是其基本内容大致相似,一般包括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选两部分。各版教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医药文选篇目的选择上。现行通用医古文教材主要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各版规划教材,比较权威。但缺少适用于留学生的医古文教材。医古文现行教材都是按照国内中医本科教学的需要用繁体字编纂而成,这样的教材最适用于中国学生和具有一定古文基础且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而泰国留学生在接触医古文课之前,基本对古文一无所知,只在中国接受了一年的现代汉语学习,汉语水平仅达HSK4级左右,且目前泰国广泛应用的是汉字简体。所以,由于教学对象和汉语基础的不同,应编写和使用适宜的留学生医古文教材。并且,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也逐渐需要专门为留学生医古文教学而编写的教材。

教材的反思是多方面的。首先,字体宜简不宜繁。学习首先从识字开始,不识字就无从学习。目前,港澳台和北美华人圈主要使用汉字繁体,而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汉字简体。繁体字教材中常有大量的异体字,而随着汉字简体化,1955年后,中国大陆废除了很多异体字,基本做到了简单的一字一形。所以,在有限的课时中让泰国留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识记繁体字和异体字是欠妥的,而目前国内的各版医古文教材几乎都是繁体,且几乎都是针对中国学生而编写,几乎没有面向留学生的特定医古文教材。所以,适用于中国学生的医古文教材拿来给留学生用有时不太妥当,有待改进。比如,现行医古文教材古汉语基础知识部分的表述中有时会出现“我国”“祖国”“国家”等字样,直接搬给留学生就显生硬。所以,留学生的医古文教材可以在国内现行教材基础上稍微改变一下。比如,教材可以编纂成简体字和繁体字对照版,这样的教材既适用于习惯繁体字的留学生,又适用于习惯简体字的留学生,也方便他们学习时繁简字相互对照,一目了然。再如,教材也可以编纂成中英文对照版,目前,随着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不断推进,为了培养外向型的双语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院校已经践行或正鼓励践行中医药各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不但顺应目前的中医药课程教学改革趋势,而且适用于低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所以,推行医古文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编写医古文双语教材既符合目前中医药阔步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又能满足留学生医古文教学的一定需求。

其次,表述宜用双音节词不宜用单音节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复音节词尤其双音节词为主。由于汉语自身发展的不平衡,现代汉语里也有一些古文言性词语的保留和应用。为了体现医古文的古文特色,现行医古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常有意选用一些文言性词语来表述。比如,基础知识部分表述中经常会出现“亦”“名曰”“谓”等一般见于古文的简易文言词,出现“因”“可”“故”“初”等古今都有的单音节文言性词,根据泰国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适宜他们教材的文字表述要多用通俗易懂的双音节词,少用不用同义近义文言性词。

再次,文选宜短不宜长。教材中的许多医药文选宜节选,不宜全文呈现,篇幅短小些更好。如《难经三则》《医案四则》和《药论三则》等文选的篇幅很适合泰国留学生。而对于篇幅长的文选,可以节选。如《华佗传》,全文共记载了16则医案,不必一一讲解,选其中几个最典型的即可。再如《艺文志》,第一自然段是总序,概述了周、秦、汉时期图书典籍播迁的历史,是先秦至西汉的学术史大纲,可以不给泰国留学生讲此段,其他几个自然段是秦汉医药卫生书籍的四大类,篇幅都不长,内容简明,适合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同时,文选讲授应主要围绕与中医药有关的进行,而以理解课文内容为核心的字词讲解,应尽量少展开或不展开。如字形分析不必过多,字词的引申义可适当介绍几个常见义项,文章写作背景、作者信息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拓展要适可而止。[2]比如《钱仲阳传》,第一自然段记述了钱氏幼时的身世遭遇及学医之始由,和中医药的关系不大,可以不给泰国留学生讲;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对钱氏的医术、笃行和奇节给予的高度评价,也可以不给泰国留学生讲。总之,泰国留学生医古文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少后多,先短后长,先主要后次要。

最后,注释宜繁不宜简。泰国留学生都几乎零古文基础,现行医古文教材中没有注释出来的众多词类活用、古今同型异义结构、常见的词汇替换等对泰国留学生而言实际都需要注释。比如现行教材的《华佗传》中,“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句的“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亦”现在一般替换成了“也”;“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句的“劳动”是短语,义为“劳动和运动”,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劳动”,现行教材都没有随文注释这些,对泰国留学生,现行医古文教材的注释过于简略,他们的教学需要更详细的随文注释。

(三)教学内容

首先,宜重基础知识不宜重文选。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断接触古文作品和传统文化常识,有一定的积累和语感,可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他们的医古文课主要讲授医学文选,重在训练古文语感和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古汉语基础知识一般融合在文选中顺带讲解和温习,常常不单独重点讲授。泰国留学生由于基本没有古文基础和中医药文化常识,且现代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宜首先单独重点讲授古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常识,不宜完全融合在医学文选的阅读训练中一并进行。

其次,宜少不宜多。同样课时情况下,教学内容比中国学生宜少一半左右。现行医古文教材普遍厚实,即使中国学生的医古文教学,课时内也一般只能完成教材的一半左右内容,另一半未授的内容编写教材时是拟留给学生课外自学延伸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效率有很大关联,留学生的医古文教材应该适当缩减教学内容。以王育林、李亚军主编的《医古文》(新世纪第五版)教材为例,上编“基础知识”部分的音韵、训诂、辞书和古医籍等章节的内容可以暂时不给中低级汉语水平的泰国留学生教学,宜侧重教学这部分的汉字、词汇和语法修辞章节的内容,尤其汉字章节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最后,宜简不宜难。文选中某些内容复杂、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或存在大量成语典故的段落可删减。如《扁鹊传》中记载扁鹊治愈虢太子的段落,因为生僻字词多和涉及一些传统非医的习俗文化,就不宜给泰国留学生讲授;《丹溪翁传》最后两自然段是比较抽象的评议性内容,且涉及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也不宜讲给泰国留学生;《本草纲目序》有“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萍实商羊”等众多非医典故,这些典故每个都可以是长长的故事,对留学生教学而言,耗时又难懂,所以此文最好不列入留学生医古文教学;《大医精诚》是主要强调医德的议论性篇章,对中国学生,此篇基本是必讲篇目,但对留学生,这种议论性篇目最好不讲,因为文中多处涉及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讲授时要拓展的知识很多,且由于文化差异,讲了留学生也很难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