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 刘雪芬[摘 要]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本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专业认可,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针对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公共文化空间认知作了课前调研,结果显示相关认知度较低。在此基础上,开发“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校本课程,并进行了课后认知对比,结果显示,学生对公共文化空间认知和感知均有大幅提高。该校本课程开发强化了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在地的认知,提升了地方性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形成了学生就业方向与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提升连接,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105-04
校本课程是地方高校课程资源的新型组成单元,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在地化特色充盈,也是学校专业课程开发的创新成果。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对我国课程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1973年,麦克米伦和菲吕马可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开启了学界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然而经过多年发展,相关课程设置仍在不断摸索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在地化适应度不高、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因此,本文从“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梳理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和特点以及可行模式,丰富该类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探索相关普适性规律。
一、校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与条件准备
(一)地方高校性质与特征
Q校创建于20世纪中叶,坐落于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的大武汉。这所高校曾经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湖北省主要管理。它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重点高校,也是一所国内“双一流”高校和湖北省老牌一本招生高校。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因此积极推进“质量立校”方针,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校开拓新途径,不断探知人才培养新方案,将重点放在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上,综合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大的实践能力、高超的综合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应用、探究和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更加全面深入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特色兴校”为路径,坚持不懈地推进自身发展,最终形成特色领域,并以工学为主体,农学和管理学为主要旁支,包含工、农、管、理、文、经、医、艺、法等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扎根于中国大地,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Q校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于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益生态,为地方输送高级人才和毕业生提供支持,为地方科技创新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地方高校的专属力量。
(二)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熟悉经济、管理和文化相关理论,知晓文化产业规则和政策,具备较强的规划、企业决策、创造性输出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社会研究和数据处理的人才。也就是要培养能够服务于文化企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机构等的具有广阔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观念及操作技能的复合文化高层管理人员。将“文化创意”作为核心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手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为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可颁发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高校毕业生短缺问题十分严峻,结合专业特征,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为以下四类:一是以文化传播学、知识产权概论、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艺评论、网络文化学等为主的文化理论类课程;二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化产业营销和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文化法规案例分析、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等为主的文化实践类课程;三是以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产业资本运营、文化投资学、经济法学等为主的文化管理类课程;四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专题、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研究专题等为主的专题类课程。
(三)“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2021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渐普及,空间的品质及文化底蕴融入日常学校、工作和生活,顺应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和趋势。
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复合,对优秀文化传承、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涵养的提升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是空间人文特点和精神气质的直接体现,更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利用要立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深挖地方特色,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校本开发核心课程,也是与地方行业、学生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强,实践认知要求高,实践感受强度大。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式引导学生,延伸教学内容,达到“学、知、用”互为融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广度和时间认知能力的深度,是该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问题。课程围绕湖北公共文化空间认知提升和感知,结合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结合对文化产业管理从事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地方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协同运作,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掌握湖北公共文化空间内涵和类型,熟悉空间特征和功能,了解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发展动态和功能延伸方向,强化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市场、艺术、历史等知识的交融,智慧、思考与实地调研合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专业素养。
二、课程开发的原则及课前调研情况分析
(一)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一是坚持地方性。这一原则是基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高校职能,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信息,以此补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储备知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难点,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打造品质优良、长期实用的课程,实践过程中,实地考察和调研地方相关典型空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发挥课程实际应用功能。二是突出创意性。这一原则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性质,该专业最早起源即是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是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和最有价值的内容。三是立足科学性。这一原则是基于课程建设的视角,课程开发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把握公共文化空间外延与内涵,延伸本质和规律,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兼顾思政性。这一原则是基于课程思政和青年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结合培养目标和特色,将课程内容与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问题作为课程开发核心目标,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贡献。课程根植党建思政引领设计专业教育,激发“文化热情”,树立“道德志向”。合理开发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课件和任务书,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基于对课程开发原则的思考,笔者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尝试。
(二)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开发“公共文化空间专题”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目前已有的课程资源上,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建构不同种类培养方式、细化课程运行机制和增强教研小组优势互补,逐渐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公共文化空间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公共文化空间专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协作。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趋势下,需要注重学生在文化产业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全面落实研究型和思考型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协作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方法,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潜能,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文化产业应用专业型和多样化人才。
(三)课程开设准备:学生对公共文化空间认知状况及分析
为更清晰地研究“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在开课前,对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对湖北公共文化空间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课程初步开设在大二上学期,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共两个班,每个班30人,上课人数为60人。考虑到对于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生活习得认知的影响,对学生是否属于湖北省内进行了区分。其中湖北本地学生为32人,占比53%,外省学生为28人,占比47%。课堂上进行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文化空间认知。结果显示,即使是文化产业管理本专业学生,在大二专业课阶段仍然对公共文化空间认知度较低,在第一个问题提出时,仅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反应过来公共文化空间的相关概念是什么。紧接着在第二个问题中,仅有15%左右的学生能够说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美术馆这类相对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名称,其他人因为不知其具体定义,所以也无从举例。在这两个问题之后,基本确认该专业学生对公共文化空间认知较低。为提升后面问题调查意义,在第二个问题之后,便给学生解释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含义,因此,在第三题中,是否曾去过公共文化空间,大家积极回应去过博物馆、图书馆等地。由于还未深刻了解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在第四题中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回答也比较局限,仅限于看书、逛展之类的传统认知,并且未能在相关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五题中是否有深刻记忆,仅有30%的学生认为,公共文化空间体验留下一些回忆,其他学生表示没有过多的记忆和印象。在关于公共文化空间建议中,大部分学生期望有更多的宣传,这样能够引导他们去关注和了解公共文化空间,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公共文化空间要重视吸引力的表达,当大家到一个空间,能够感受它的独特内容和文化表现。
通过调查确认,Q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公共文化空间认知度较低,大多数学生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功能没有明确认识,也不了解湖北省内的相关公共文化空间。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时更多集中于理论学习,对实际文化载体和实践形式接触不多。为此,针对地方特征,关于校本课程“湖北公共文化空间专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程具体实施环节方法和内容分析
(一)课程教学方法
1.基于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讲授中主讲教师注重把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的解读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将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式、调查与实验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讲授力求追踪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