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王慧 魏昕

[摘           要]  国际贸易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其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及原则,并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实践措施,如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等,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改进,使思政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45-04

高职院校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中专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培养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更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也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和提高。教师需要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学校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背景和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次,可以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最后,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领域。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未来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在职业领域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原则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应该贯彻以下原则:注重实践、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视野、多角度评估。在实践方面,要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展览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和市场需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对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在国际化视野方面,要引入国际化的教材和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评估方面,要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期末考试、作业评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2]。

三、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在课程设计上要增加国家意识和国际合作意识的教育。在讲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和制度,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意识。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贸易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在讲解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贸易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国际贸易来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及时关注新兴领域和技术发展。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还应该关注国际贸易中的新兴领域和技术发展,如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也可以关注一些新的国际贸易合作模式,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以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新形势的了解。最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在讲解国际贸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和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以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3]。

(二)教学方法设计

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国际贸易中的理论和实践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围绕贸易政策、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的影响等话题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中,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4]。

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需要明确讨论主题和目的,并设计好问题和议题,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小组讨论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之间交流、小组报告等,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织。教师需要关注小组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争执和冲突。小组讨论需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讨论记录、小组报告、评分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讨论质量和参与度。

例如,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中,针对自由贸易这一话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来讨论自由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自由贸易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探讨不同方面的问题,如自由贸易的概念、原则、利弊等,并形成各自的结论。最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论和思考过程。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的例子,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评估方式设计

在评估方式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政水平的考察。在考试评估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适当地增加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内容,如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在作业评估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论文写作作业,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思政教育;在课堂表现评估中,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发言质量、讨论能力等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加强思政教育;在实践评估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调研报告、参观报告等。通过实践评估,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引导学生思考

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开放性问题可以是关于国际贸易中的理论问题,也可以是与社会和环境相关的问题,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如:你认为国际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是否有必要?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哪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理解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引发贸易战、增加关税、加大市场限制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并探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加强思考和分析能力,并了解到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背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情况,并探索有效应对策略。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际贸易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利益。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宣传、新闻报道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利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国家利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的背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同时要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5]。

(三)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引入国际化的资源是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引入国际化的教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国际知名的教材或者是由国际知名专家编写的教材,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规则、标准、政策等,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国际化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国际化的案例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实践、运作和法律制度。案例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和机遇。其次,引入一些国际贸易方面的资料,如报告、研究论文、政策文件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中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实践角度深入了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经验,拓宽国际化视野。通过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