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研究分析
作者: 何春连 黄文菲[摘 要] 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政课抬头率,增强育人功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围绕崇左市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进行分析,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37-04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究竟什么是红色文化资源呢?“所谓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结果,这种活动及结果表现为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其中,物质形态的历史遗存有全国各革命根据地、革命烈士陵园、领袖人物旧居、革命旧址遗址、纪念馆等。信息形态的历史遗存包括革命文献、历史图片、信函、文件、经典著作、标语、歌谣等。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包含各种思想、观念、理论、精神、风俗、习惯等。
崇左市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龙州县。其中,物质形态的历史遗存有龙州起义、红八军军部旧址、铁桥阻击战遗址、重走红军路旧址、龙州起义纪念馆等;信息形态的历史遗存有关于龙州起义的历史文物、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有“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龙州起义精神和“实事求是、团结务实、争先创优、奉献拼搏、百折不挠、高瞻远瞩”的红八军革命精神。
一、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其重要意义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是承载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的天然载体,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功能。就优化话语体系而言,红色文化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授课语言的美感,有利于增强教材语言的时代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增强高校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一)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址、遗址等物质资源,还是多种精神文化,都与高校思政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历史、现在、未来联系起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革命史和感人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在这一系列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方面,都能找到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材料。
(二)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大学生对党史、国家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广大大学生可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有深刻的认识,提高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四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四个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为中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开展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养;在基本道德准则的指导下,加强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开展素质教育。在艰苦条件下孕育的红色文化,记录了革命先辈忠诚理想、不怕牺牲的理想和信念,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展现了革命先辈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严守纪律、服从大局的崇高品质。这些素质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立德树人”的精神食粮。它能够启发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德育的核心是体验,但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却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如何加深他们对课堂上枯燥、抽象的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增强教育效果,这不能完全依靠理论认识本身,而是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客观物质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在“眼见为实”和“身临其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认同和接受这些观点。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如红色遗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我国革命历史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宏伟业绩,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道德。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使思政教育由静态、抽象、动态化、形象化变得更具体、更真实、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使学生自觉地把共产主义信仰转化为为社会服务。把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理论教学一红色基地体验一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让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充分参与其中,能够有效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让大学生通过这些实物形式和实践体验,有效地与红色革命史实进行“对话”,亲身感受革命活动的深刻内涵和令人信服的现实,从而让理论知识深入骨髓,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现状
以调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广西崇左市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合现状为目的,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选择了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期真实反映崇左红色文化资源同当地高校思政课结合的现状,尝试探究一些解决路径。本次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205份,回收率97.62%,覆盖了大学各个年级。总体上看,调查问卷设计基本合理,对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具有科学性,基本上符合要求。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崇左市高校思政课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首先,越来越多的地方红色文化被运用于大学思政课堂中。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得到反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运用了与龙州起义相关的案例。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中,龙州起义精神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教师运用龙州起义这个案例去说明,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思政课中的运用成效还体现在大学生对龙州起义这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大学思政课中的积极态度。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大学思政课中有必要,只有15.6%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8.78%的学生表示没必要。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应用于大学思政课中的态度是积极的。
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龙州起义90周年,作为首批“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崇左的红色旅游分外红。崇左市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参观学习,他们来到龙州起义纪念馆、友谊关等红色旅游景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还通过“穿上红军服、重走红军路”的方式,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辈。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崇左市高校思政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一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当地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1.教育者的重视意识和应用程度不强
尽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什么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且把它们融入了大学思政课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与教育者的重视和应用程度是分不开的。通过访谈调查得知,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和应用程度不强,在加工和利用时又往往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体系,也没有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领会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同时,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一直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唯分数论”,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育者以应试教育为主,带有应试性和功利性,坚持“以考点定教学内容”。一些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大的教育者往往只愿意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传导和理论的灌输上,而缺乏挖掘龙州起义中有益成分的热情,也不愿意研究和探索新的课程资源。还有的教育者往往只从考点出发,总结地方文化和教学相关内容,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92%的大学生倾向于课堂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探究的精神。除此之外,学生常常对除传统教育方式以外的教育方式显得有些不适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19%的学生倾向于课外实践活动。在与教师的访谈中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例如,有些学校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资源或者革命遗址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把学习当成旅游,敷衍了事。在参与实践课题时,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教育活动变成一种纯参观,流于形式,只达到了表面的效果。在大学思政课中如果仅靠教育者的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中,因为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3.思政教育方法、手段单一
调查所示,超过72%的教师在大学思政课上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理论灌输。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明显,甚至还会额外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条件下,新媒体、智媒体不断涌现,虚拟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不断被运用,但是相对崇左市高校思政课堂,只是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一些简单的线上平台或者App,用于课堂签到、讨论交流等,一些更深层次的功能却未能涉及,究其原因要么就是未有虚拟仿真设备的投入建设,要么就是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不会使用或者不够熟练,自然而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或者传播形式就过于单调、不太灵活,致使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崇左市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对策
(一)地方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崇左市相关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要相互配合、协同创新,加大投资力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精神,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同时不断完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智媒体融合发展。传感器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信息来源的维度,AR、VR技术的普及为用户创设了身临其境的场景,个性化内容的推送优化了信息资源,因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也要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