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思政课路径探析
作者: 钟梅燕[摘 要] 民族院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努力在思政课教学各环节、全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从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两个层面建设路径出发,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在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全面贯穿、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共同着力,使思政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形成实现课程目标的合力。
[关 键 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33-04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指示,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此主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1]。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第十三条明确提出:“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2],对如何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各民族师生众多,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思政课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使学生耳濡目染,相互了解,树立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的理念。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融合于思政课教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优秀的各族大学生,是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思政课的内生逻辑
民族院校承担着培养民族人才的重任,更是我们党民族工作政策的前沿阵地,应时刻保持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培养优秀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因而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
推动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这也是现阶段民族院校的工作主线,在具体的实践中全体师生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这一重要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培根铸魂、交流互鉴、价值引领、理论先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思想、情感、文化、理论、群众方面打牢基础,使民族院校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示范学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关乎民族工作的成败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时要特别重视思政课,发挥好其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所起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思政课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承载者,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同样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身上肩负着历史重任,是人民的众望所托,担负着祖国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思政课引领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一定意义上,其立德树人的成效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成败。因此,发挥思政课的正面引领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教学过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内容春风化雨地嵌入青年心中,融入青年血液,铸入青年灵魂,推动中华儿女形成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思政课教学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全员性、系统性及常态化的有机统一,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关键作用。思政课的教学对象覆盖全体学生、教学内容成体系、教学渠道正规,因此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对象的全覆盖,又可以达到内容的全涵盖,借力完善的教学实施体系教育与实践可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共同体认同的黏合
大学生按照年龄划分正处于青年时期,此时求知欲强烈,价值观还不完善,正处于选择阶段,价值选择使其思想加速成长,并影响“三观”的形成。若思想认识不清晰,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观念培育极为关键。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要力量,加强新一代力量的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凡意义。在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增强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政课完备的课程体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完善的评价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融入、成功实施、实践转化和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让学生从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教育中不断增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认识,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这一重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找准切入口是十分关键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师生珍惜民族团结,增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
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构成,民族高校还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必修课。每门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和分工不同,融入的路径也有所不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契合点主要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出发,彰显历史担当者的风采,回看我们党在百年中历经千难万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3]。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阐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变迁所得出的规律,是经无数的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民族高校在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正确方向和目标指引[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重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物质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分析历史上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讲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时,通过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探析,深入阐释存在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认识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成就,从中深入理解“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阐释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团结各民族、统一新中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时,认识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是56个民族形成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才改写了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突出各族人民一条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它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族平等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增强对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进而深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强大政治基础”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融入近代以来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自由,克服国内外风险挑战从而促进国家繁荣进步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通过对殖民侵略的不懈反抗,我国摆脱被殖民奴役的厄运,积累了强大的能量,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战争锤炼了人民,中国人民也进一步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自由,无论面临多大的磨难也要努力拼搏实现民族独立,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逐渐形成。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讲清楚鸦片战争后,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在共御外侮的血泪史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转变。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如价值观的学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各民族文化要与主流价值观相适应,构筑中华民族坚固的思想防线;讲解“民族团结”时,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讲解“依法治国”要讲明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讲明民族事务要坚持依法治理、各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是大学生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渠道。它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内部事务由于西方干涉而受到的影响,逐步让大学生理解党和政府治理方略。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我们要让学生有明辨破坏民族团结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掌握知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是民族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让大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学校通过积极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使教师成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者,让广大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生动、具体的认识[5]。
(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