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 王媛 张文浩
[摘 要] 康复治疗学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随着“大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国民普遍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社会需要更多专业性的康复人才。但目前国内在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培养模式。基于此,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在充分讨论以及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后,创建康复治疗学“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康复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日后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康复治疗学;老年康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97-04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慢性病、老年病比例增加,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率增高,功能障碍者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各种意外伤害、慢性病等导致的健康问题,使人们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大大增加。
此外,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全民健身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新生代年轻小将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和勇夺桂冠的佳绩,更使全民掀起了体育锻炼的热潮。特别是之前相对冷门的滑雪、滑冰等体育项目更是受到了追捧,将国民体育锻炼的热情推向了高潮。但与此同时,由于不恰当的体育锻炼而带来的身体伤害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一些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如滑雪等体育项目,若无专业人士的指导,或者在挑战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极易导致身体损伤。基于此,培养大批量高素质应用型的康复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开展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必要性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1],只有实现全民健康,才能完成“健康中国”这一伟大目标。康复治疗学作为一门促进病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医学技术专业,可以为实现全民健康增添更多的力量。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发展势头较好的两大方向为老年康复和运动康复,主要目标人群是针对患有老年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残疾、各类运动导致的物理性损伤等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但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并非所有综合医院都开展了康复专科病房,且在所有已经开展康复专科病房的综合医院中,平均每个床位所配备的康复治疗师专业人员的人数均未达到国家标准。[2]社会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老年康复是为了恢复有残障老年人的功能或增强他们的残余功能而开展的评定、诊断与治疗[3]。包括预防性康复、治疗性康复和恢复性康复,即通过康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老年人的状态能够达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即达到78.3岁。因此,老年康复在实现全民健康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此外,国家卫健委指出,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4]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将二级医院转型成康复医院已成为目前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运动康复是以运动疗法为手段,通过制订运动康复方案,结合运动处方,进行功能锻炼、运动防护、慢性病防治、肌肉骨骼康复、体能恢复等健康促进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5]。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运动康复是将体育锻炼、康复技术和医学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突出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载体,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特别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重要指示。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均表明目前我们国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以及以适宜的体育锻炼来推进全民健康这一伟大目标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二)老年康复人才培养的现状
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老年康复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来提供支持。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尚未开展老年康复相关专业,或仅仅是增设老年康复相关课程。《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目标是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从2010年的3万人发展至2020年的600万人,但目前仍不足100万人[6]。
此外,国内老年康复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甚至部分院校由于学生对康复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教学过程更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压缩实践技能教学,但老年康复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与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与培养方案背道而驰。基于此,各高校开始致力于改革老年康复人才培养的模式[7-9]。但目前仍未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老年康复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标准,缺少课程体系设置大纲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培养及考核标准、相关师资和教材也比较匮乏。
(三)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康”理念的提出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从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均表明国民对健康的追求从以治疗为主转变为提高健康生命全周期,人们更加向往健康生活方式与科学运动的指导及干预。这也为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研究调查显示,国内目前仅有部分高校设置了运动康复专业或者康复专业运动康复方向,且均为医学或者体育类院校。[10]但就目前国内形势而言,相关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数量上相对匮乏,对于想要充分做好大健康、指导全民运动健康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国家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明确指示。基于此,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校,应该在市场需求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分化,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一定程度上为康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既解决短期的基层养老人才匮乏的问题,又要面向未来,面向大健康格局,培养康复专业人才,全面实现全民健康的伟大目标。
二、“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11]并在此后牵头开始,由此开启校企合作项目计划。在国家战略的引领、政策的支持下,我校自康复治疗学专业设置以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理念为引领,通过对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以及用人单位的调研,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基于全面健康所建的《康复胜任力架构》,参考多方专家学者意见,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即“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陕西省康复医院签订卓越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实行该模式。陕西省康复医院作为本省规模最大的一家康复机构,拥有一流的教学队伍,将充分利用医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实训实践条件来开展专业教学。
(一)2年学校内学习
学生前两年在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英语等通识教育类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基础课,以及神经康复学、康复评定学及康复评定学实践等专业教育课,此外,还包括康复医学概论、人体发育学、运动医学、肌肉骨骼康复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授课教师除了专职教师之外,还包括省内其他三级医院康复科专家,结合临床案例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在注重理论基础培养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2年医院内学习
学生第三年、第四年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见习和专业实习。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需在医院内完成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基础课,物理治疗学及实践、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专业教育类课程,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作业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及老年疾病作业治疗等专业方向类课程。上午进行理论授课、病案分析等,下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治疗模拟、观摩病例等方式,接触一线临床病例并模拟操作。同时,学生在院内还需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活动等,以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拓展临床思维,加强实践经验,更好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考核方式
按照以“基础课够用、专业课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考核标准。校内强调思政与理论、实践的融合,要求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校外则更加注重实践课的考核,通过模拟病例、PBL教学等方式进行。具体考核方式和内容见表1。同时,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自评或他评的方式,以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
三、“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自2017年第一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入学以来,学校通过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目标,选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坚持以教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职教师队伍。在整个培养过程的全阶段,利用线上远程教学反馈平台和线上资源课程,全面跟进学生学习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康复治疗学专业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并且在陕西省有一定的口碑。
(二)“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效
1.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
经过“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7级、2018级毕业生的康复治疗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达到98.6%和99.2%。这对于学生从事康复治疗相关行业有了更专业的保障,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
2.学生就业率
学校狠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树立全员就业的意识,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拓就业市场建设与调查工作,探索合作空间,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据统计,2017级、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一定成效,分别达到86%和92%。此外,7%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升学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造。
高质量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生就业不仅局限在医疗机构,也拓宽至康复医疗设备公司、康复互联网医疗公司、特殊教育等领域,扩大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影响力。
3.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校对已经毕业的2017级、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使用问卷星线上问卷设置发放并收集。问卷设置了“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维度。据统计,在收集回的130份问卷中,用人单位“非常满意”占比31%,“较满意”占比62%,“一般满意”占比6%,“不满意”占比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用人单位对我校“2+2”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