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工党支部思想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甘进

[摘           要]  高校立德树人要做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课程思政是落实这一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基于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教师党员政治理论基础,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逻辑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探索高校教工党支部思想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新路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校;教工党支部;课程改革;逻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0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同时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些论述和要求,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高校如何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高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高校党的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让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日常教学,夯实高校立德树人基础。

一、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在教学方向上充分体现党的引领,教学任务上充分体现党的意志,教学安排上充分体现党的目标,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形成新常态。同时,以高校教工党支部为重点,持续推进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广大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识高度,通过课程思政抓学生学习、抓学生思想、抓学生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社会需要、国家需要、民族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负责组织党员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凝聚服务师生,是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统领党员教师队伍、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师生群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高校党员教师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高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达到课程思政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迈上新台阶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中的人才培训作用

大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提高思想意识、提升政治觉悟、塑造健康人格、锤炼意志品质的重要阶段,需要社会尤其是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带大学生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让他们加深对党的革命宗旨的理解,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优秀学生队伍中发展党员,壮大学生党员队伍,达到发展一个、教育一批、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带领党员教师和学生学习提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发挥党赋予的政治、组织和群众优势,不断巩固党在高校的执政根基,充分筑牢高校作为党培养人才的战略要地。

二、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难和不足

各高校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在具体推进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还有一些亟待解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准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广大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水平,进而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

(一)高校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在不断加强,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不断提高,党内组织生活不断规范,但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特别是如何以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性思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少“良方”,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课主业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有效调动高校党员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机制、办法不够健全,导致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教工党支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对党员教师学习、教育较为松散,对党员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有缺失,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和实效性不够,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停留在“喊喊口号”、是否参加组织生活的水平上。比如,个别党员没有学习笔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基本概念不清。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存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规范,存在“三会一课”参会率低、主题党日形式单一甚至没有主题、组织生活会不够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彻底、会议记录不规范等问题。

(三)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部分高校教师党员对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形成深层次的理解,看不到、搞不懂、摸不清党建工作对高校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教工党支部建设不够重视,还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倾向,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甚至个别高校基层单位教学、科研、党建互不兼容、各自为政。部分高校党支部支委存在统筹谋划分工不清、党建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往教学、科研“一头沉”,个别党支部书记不会抓甚至不愿抓党建工作,支委成员则往往“只挂牌、不督战”,导致党支部工作就是花架子、无用功,影响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部分党支部支委党务能力参差不齐,党务知识懂得不多、悟得不透、理解不深,尤其是对党的政策把握不够到位和准确,对于如何结合实际开展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缺乏可行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难以达到党建统领的高度,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无法把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四)高校党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存在学习不系统,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不强的现象,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支委成员在政治理论学习、党建重点工作、党建制度执行等方面的思想意识淡化,认为教学、科研工作才是最要紧的、最重要的,忽视了党建在业务工作中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部分高校教师党员,特别是一线教师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党员对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还需深入,思想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五)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不够紧密

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仍有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学、科研业务搞好就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认识存在盲区,存在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分离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虽然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了课程思政内容,但是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具体操作层面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缺乏深入研究,存在“依葫芦画瓢”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创新。

三、高校教工党支部思想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切实加强教工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建党精神等植入教师思想,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思考、主动引入课程思政,同时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兼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逻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伦理精神、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为目标。基于这一培养目标,课程逻辑学在知识层面,希望学生通过对定义、判断、命题、推理、论证和谬误等知识的学习,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论证构造和分析的方法和谬误辨别方法,并继而在能力层面运用上述方法和知识锻造逻辑思辨的能力,进而对时政、网络热点问题、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辩证、理性和综合性的分析、思考和判断。最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的案例贯穿、渗透到逻辑知识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基于以上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对课程逻辑学进行了改革,将逻辑学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元素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元素相交融,创新研发了“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微信小程序的“手机课堂”,实现了信息技术时代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

(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实现协同发展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工党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放在前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及时跟进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学习中增强广大党员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学思践悟,学出感恩之心,领悟关怀厚爱,读出奋进之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采取“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微信小程序的“手机课堂”等多种形式,用创新的课程思政推动党的理论和思想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学生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多平台、多形式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