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进”为目标的思政教育与教材建设的思考

作者: 李作佳 郑举功 张梦萌 辛建华 那兵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更大力度推动党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是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的需要,更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思政“进教材”是“三进”的首要前提,尤其理学、工学类课程教材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系统性进行教材建设,同时要注重高新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焕然一新。

[关    键   词]  “三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系统性;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17-04

在高校中开展党史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是要让课程思政最终进入学生头脑中;采取手段是让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根本措施是让课程思政写进教材。思政进教材,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使思政教育有据可依、有证可查、有章可循。因此,加强“教材思政”建设是开展大学生“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1]。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确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防止把教材边缘化,又要防止把教材神圣化。

目前,课堂思政成效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思政元素融入多少主要取决任课教师的理解与把握。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所偏差,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而言,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这也直接导致近年来教师讲课中出现不当言论的现象,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可以为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堂思政”指明方向,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3]。通过建设“思政教材”,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思政”效率,同时将新兴数字技术应用于教材,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新时代、新技术下的“思政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5]。

一、开展“全局性”思政教材建设

本科教学中,由于各门课程的开课学院不同,导致各种公选课、公选课与专业课,甚至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任课教师几乎无交流,使得尽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所不同,但仍难免有部分教学内容重复。这种任课教师之间交流不畅导致的课堂内容重复现象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在“课堂思政”上却存在较高的重复性,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往往限于几个重复的思政案例,造成“课堂思政”实效不高,浪费大量上课时间。因此,通过“思政教材”的统筹性建设,可以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也意味着思政教材的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思政教材建设应立足学校,统筹院系建设

学生的课程往往不限于学院内部,而是涉及整个学校多个学院。要统筹学院之间的教学内容,立足全局,全面掌握各个学院开展的“课程思政”内容,充分了解不同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讲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既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又起到补充教学的作用。同时,开展“课程思政”的学院也要注意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差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载体。只有统筹各学院之间的思政教材建设,明确不同学院“课程思政”的重点,才能使思政教材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上述内容,才能保证即使教授课程的教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换,但是依托教材的指导作用,可以保证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在没有教师沟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不会重复性进行“思政教育”。

(二)思政教材建设应基于学院,有机协调各门课程

思政教材的建设不能仅仅基于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要实现所有课程的有机统一。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程,往往具有相似的思政载体,因此要切实把握各种“思政”内涵,切不可为了“思政”而“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思政”。教材建设过程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之间的差异,统一思政内涵,要选择最合适的知识点与之结合,避免相同“思政”元素重复讲解。

二、促进课程资源与教材思政有机融合

思政元素进教材,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思政元素进教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与原有课程资源的融合,绝不能为了“进教材”而生搬硬套、格格不入,要有目的地进入教材,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课程资源与教材思政的有机融合尤为重要。在促进课程资源与教材思政有机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明确教材“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内涵的相似点

根据不同知识点特色,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党史教育、品德修养等元素与课程资源紧密结合,把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要优化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充分挖掘知识内涵,展示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爱国之心、奉献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涵养品行、锤炼心智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与奉献精神。

(二)注重教材“思政元素”与实验教学相融合

在全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已经开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然而,在专业实验方面,思政元素的融入却相对欠缺。这是因为实验课相比理论课来说,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思政元素的融入相对困难;同时,大部分实验教师往往只侧重于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而在实验课思政方面投入精力较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实验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一种高度实践性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思政内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教学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将教材思政延伸到实验教材中,有助于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困境,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教师。实验教学的思政教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方法和内容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水平。

三、实现“数字思政”与教材建设相结合

纸质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传统纸质教材由于形式单一,内容表现过于平面化,在动态及视觉呈现上,对课堂PPT依赖过多。传统纸质教材存在修订困难,新编教材动力不足,出版形式单一[6]。基于此,“数字化”教材应运而生。然而,目前的“数字化”教材几乎全部基于学科知识及专业体系的理解而设置,对于“数字思政”教材重视程度不足。

(一)“数字思政”教材可以有效解决过多占用纸质资源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必备资料,但是字数过多的教材不仅会浪费纸质资源,也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教材建设中,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内容充实的前提下降低教材的成本。“数字思政”内容可以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呈现在教材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纸张,还可以降低对教材实体的占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思政元素,在教材中添加相应的二维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在教材建设中,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内容充实的前提下降低教材的成本,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将“数字思政”内容呈现在教材中,不仅可以减少纸张浪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数字思政”教材可以立体化呈现思政内容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在色彩、动态表达及立体呈现等方面形式过于单一,语言乏味,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口头发言、实物投影、照片等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忘记自己的探究过程,引起概念混淆等问题。因此,“数字思政”教材的使用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内容。通过在教材中链接各种具有思政元素的视频、动图等资源,可以实现“教材思政”的多元化,让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方式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思政内容。此外,还可以将立体化、场景化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通过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教材思政”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数字教材”的使用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思政内容。通过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材思政与学生的互动,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数字思政”教材可以使思政资源易于保存与观看

纸质教材一直是传统教育的载体,尤其是对于思政课这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教学领域,教师经常需要依靠板书和课件来辅助教学。然而,这种教材不仅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也不利于思政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学生的课下复习使用。“数字思政”教材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使用“数字思政”教材,教师可以将大量思政资源保存于教材之内,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方便地获取资源,不仅提供了“教材思政”内容的可溯性,也大大减轻了书本的重量,真正做到了“体积薄,内容厚”。此外,数字教材的特点也有利于思政内容的广泛传播,可以扩大受众群体,产生更加深远的积极影响。“数字思政”教材的使用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途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数字思政”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思政”教材的多样性及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数字思政”教材可以将思政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辅以短视频、教学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可以通过后台监测思政资源观看时长和次数来判断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关注度和掌握程度,并结合这些结果反馈思政元素的选取是否合适,有助于第一时间对思政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正,并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仅仅将数字化技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更要注重将数字化作为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四、开发与教材建设配套的线上课堂思政资源,实现真正意义的“进课堂”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线上课堂思政资源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资源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教学质量。此外,线上课堂思政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因此,开发与教材建设配套的线上课堂思政资源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线上课堂思政受众广泛,影响深远

目前,由于各高校都配套有各自的教材,“教材思政”受众群体有限。2022年7月,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提供行动指引。因此,要用好“课堂思政”这个主渠道,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讲大学生喜欢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7]。要加大线上思政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资源丰富、共建共享”的开放性思政课堂体系,构建包括MOOC视频学习、配套“教材思政”的习题册、师生互动等具有思政特色的平台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