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余莹 廖文豪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 0

[摘           要]  课程思政实践是实现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阵地,将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形成案例库也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为更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基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的实践探索,根据思政元素挖掘点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不同的实现形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分为紧密型融合模式、松散型融合模式和混合型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融合模式。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不同层面,培养和塑造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合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21-04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高校课程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也从单一的思想政治课堂转变到以“三全育人”为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是一门兼具法学基础和监督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卫生监督实践的相关知识,并拥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等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紧密联系。实践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案例为补充,以法律规范为突破口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合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能进一步补充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为完善专业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困境及对策

(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困境

1.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分散

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在实践初期,我们通过散点式挖掘的形式,已经完成了部分资源的挖掘,这种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分散的,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是零散的,不能很好地形成体系。且在同一专业内,很容易选择相同的事迹或案例,难免让学生感到有些“乏味”,从而影响既定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能够有效解决思政元素挖掘难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等多个层面,分别归纳、整理课程案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结构化、系统化,为课程改革提供基础资源和基本服务。

2.教学手段应用效果欠佳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也有多种,通过课程改革探索,将案例教学法解释为一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更为贴切:“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案例的分析不够深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没有达到既定的效果,多数只是作为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说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展示,缺少了思考、分析、讨论和表达等环节,学生的获得感会降低,效果也会打折扣。教师通过丰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真正实现“分析”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展示”,深入分析和挖掘案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接受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思政教育系统性差

伴随着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少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研究和案例库建设也是其重要的分支。但是目前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学案例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案例筛选不严格、案例的挖掘和使用不完全、课程思政元素没有系统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政元素信息散乱的问题,将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集中形成案例库,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展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更具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路径

通过实践和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汇总、整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主要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拓展案例、资源和课外拓展资料中挖掘思政元素,根据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程度可以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分为紧密型、松散型和混合型融合模式(见图1)。

1.紧密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一些育人的道理,能对学生的价值和理想观念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也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地取材,用简单的方式和易取得的资源,能有效实现对学生思想引领的目标,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2.松散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除了课后教学资源的补充,第二课堂及日常生活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后拓展素材和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3.混合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计划,在课堂上也会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和案例也可能成为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它既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也通过补充和拓展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使学生收获更多。

三、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思路

在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课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相关法律规范及理论知识。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常备常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做出调整,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前沿的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挖掘课堂教学内容、课堂补充资源和课后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助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制度自信——紧密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的探索

紧密型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是指从与课程教学最紧密的内容中,尽可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和分析思政元素的融合模式。

实施过程:

在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第一章卫生法基础”“第四节卫生法的制定与实施”的教学中,在介绍卫生法的制定概念之后,需要学生理解卫生法制定的原则,即卫生法制定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准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作为相关案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要原则——保障公民健康权益、遵循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多种利益关系相互协调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等,通过具体的立法案例,能将抽象的原则具象化。同时,法律条文经过多次征求意见、数次修订的过程,也是我国法律制度中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无论是在法律名称、调整范围还是思路上,这部法都秉持着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初心,以“大健康”观作为未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改革指导思想,切实体现以人民健康为宗旨的根本思想。

(二)讲述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混合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探索

在医学相关的课程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以典型人物或者特殊事迹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些案例也常常在课程中进行展示和分析。在一个故事中,尽力挖掘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紧密连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和讨论,可以为课程内容提供印证,也可以是课程内容的对比案例。

实施过程:

根据卫生行政奖励的特征:由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行政法律规范授权或颁发,请学生判断“共和国勋章”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是否属于卫生行政奖励,从而进一步理解卫生行政奖励的定义和特征。通过视频资料简要介绍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能燃起学生对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敬爱之情,激发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也是中医药成果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希望学生从这份荣誉中看到更多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我们有能力接过科研的接力棒,让传统中医药为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三)深入监督现场,增强职业自信——松散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探索

松散型思政元素融合模式主要是从课后补充资源中挖掘思政元素的形式。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暴力伤医事件逐渐被知晓。除了大众的愤怒,还有医生和准医生们的恐慌。在教学中,不避开、不掩盖,直面这些案例,或许才是真正的面对。同时,案例人物乐观、积极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希望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的力量,树立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信心。

实施过程:

在本章中,需要学生掌握法律关系的内涵。在线上资源中,引用陶勇医生的案例,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事件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陶勇医生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他们是医患关系;因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用暴力对医生造成伤害的事件中,他们的关系则发生了变化,对理解法律关系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观看案例的同时,陶勇医生的幽默风趣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医学生带来了光亮,让学生看到,作为医生虽然遭遇了不好的事情,但是这些年的暖心事是远多于糟心事的,医生还是带给别人温暖和“光明”的职业,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四、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实践的反思

通过实践,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课后资源的丰富以及教学计划实施,都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无论选择何种思政元素融合模式,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线下调查、访谈和线上问卷调查等形式,都是课前了解学情的重要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关注的案例和内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状态和诉求,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思维的方向,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都呈现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教学服务。用更多生动和鲜活的案例、用更具象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验证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在教学内容上,以政策和理论的发展为风向标,及时更新相关理论、制度和发展形势,在遵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用动态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思想的作用,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服务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培养出有扎实的理论学识、有创新的科研思维、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和有冒险精神的“四有”当代青年。

在课堂拓展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特别是鼓励学生将所思所学融入实践,用科研成果和调查研究成果为教学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对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参与度和活跃程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课程教学改革能为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成果也能反哺教学,学生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虽然积极开展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但是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还需提升,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才能促进课堂内外的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效率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倡导教师备课要与时俱进,但还是会存在一些遵循教材、忽视最新理论和知识的情况。另外,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和过程是可以量化的,而实施的效果评价还有待思考和讨论,如何做到在课堂中讨论和分析思政的实施效果,如何通过实践检验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素彬,董必荣,李慧.课程思政的知识结构与动态演化:基于课程思政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财会通讯,2022(18):42-49.

[2]于芳,徐玉梅.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要求与实践路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9):691-694.

[3]孔维华,胥啸宇,朱骏,等.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实践[J].测绘通报,2022(10):152-157.

[4]林佳,王莉,贺宝玲,等.生物化学“六目标—六模块—六途径”课程思政模型的建设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3):54-57.

[5]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6]周序,刘周灵润.如何认识案例教学:关于“案例教学法”提法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4):74-78.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