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提升路径调查研究

作者: 张素芳 冀慧萍 王苏文 张爱仙 郭燕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素质要求,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升素养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领着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长成才的方向。通过问卷调查,精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找准加快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的路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新时代大批“经世治学”的大先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人才强国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强国的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上承担着关键课程,引领着大学生成长成才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着重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的“六要”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从山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山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重大文件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要求,从基本信息、专业素养、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学习培训、实践研修、“六要”素质提升的对策和建议等方面,凝练整理设定了问卷,2022年11月在问卷星平台发放,这次问卷调查覆盖了山西全省48所高职院校,318名思政课教师参与,本次调查数据客观、真实,基本反映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基本信息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履历、职称等。在318份问卷中,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教师占比19.5%,女教师占比80.5%,男女比例明显失衡;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占比19.81%,41~49岁占比22.64%,31~40岁占比35.22%,30岁以下占比22.33%,40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高,已超过50%;从教龄结构来看,31年以上教龄占比15.72%,21~30年占比13.52%,11~20年占比21.07%,6~10年占比9.75%,5年以下占比39.94%,显然,教龄5年以下的新教师占比最大;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研究生只有1人,占比0.31%,硕士研究生237人,占比74.53%,本科生占比25.16%,很明显,博士研究生短缺;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2人,占比0.63%,副教授77人,占比24.21%,讲师102人,占比32.08%,助教137人,占比43.08%,显然,教授短缺,助教占比大;从履历结构来看,有过领导干部履历的占比19.5%,没有的占比80.5%,专职教师占比82.7%,兼职占比17.3%,显然,80%以上的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思政课教师工作岗位,工作履历比较单一。

(二)专业素养情况

从思政专业背景来看,本科修思政类、研究生修其他专业的占比12.26%;本科修其他专业,研究生修思政类的占比28.93%;本科和研究生均修非思政类专业的占比21.7%;本科和研究生均修思政类的占比37.11%。显然,思政专业背景深厚的教师不多,且非思政类专业的教师占比超过1/5。

(三)教学工作情况

包括周课时数、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科研任务等。

从每周教学课时数来看,每周16课时以上占比24.84%,8~12课时占比43.71%,6~8课时占比17.3%,6课时以下占比14.15%,兼职教师占比17.3%,说明每周教学工作量8课时以下的教师大都兼任学校其他工作。

每学期从参加校内本部门举行的集体备课次数来看,8次以上的占比51.57%,5~8次的占比28.62%,2~4次的占比16.04%,2次以下的占比3.77%;从参加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研讨的次数来看,5次以上的占比28.31%,3~4次的占比23.58%,1~2次的占比34.59%,0次的占比13.52%。从参加跨地区、跨学段、跨学校等校外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次数来看,10次以上占比4.4%,6~9次占比8.81%,1~5次占比54.72%,0次占比32.07%。显然,集体备课已是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必要组成部分,但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段、跨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次数比较欠缺。

(四)科研学术情况

包括参加各类比赛、发表论文、参编著作、完成课题等。

从参加教学能力、示范课堂等思政课教学大赛次数来看,参加10次以上的4人,占比1.26%,6~10次17人,占比5.34%,3~5次67人,占比21.07%,1~2次129人,占比40.57%,0次101人,占比31.76%,可见,参加各类比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教师比例渐次提高,但仍有近1/3的教师尚无参赛经历。

从论文发表篇数来看,发表10篇以上的占比13.21%,6~10篇的占比16.35%,3~5篇的占比22.96%,1~2篇的占比23.27%,0篇的占比24.21%;从编写著作数来看,参编10本以上的没有,6~10本的只有1人,占比0.32%,3~5本21人,占比6.6%,1~2本114人,占比35.85%,0本182人,占比57.23%。可见,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尚徘徊在理论学术水平的零起点上。

从课题项目数来看,参与10项以上10人,占比3.14%,6~10项28人,占比8.81%,3~5项75人,占比23.58%,1~2项134人,占比42.14%,0项71人,占比22.33%,可以看出,参与2项以上课题的人数不到一半,22.33%的教师还没有课题研究经历。

(五)实践研修情况

包括参加国内外实践研修两方面。

从参加国外实践研修次数来看,10次以上1人,占比0.31%,6~10次4人,占比1.26%,3~5次6人,占比1.89%,1~2次15人,占比4.72%,0次292人,占比91.82%。很明显,91.82%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尚无国外实践研修的经历。

依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的7类实践教学基地,山西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内实践研修数据如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到科学精神、美丽中国、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业文化、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等专题参加研修次数占比分别是:69.81%、43.08%、28.3%、29.56%、33.33%、23.58%、36.79%;未参加的占比分别是:30.19%、56.92%、71.7%、70.44%、66.67%、76.42%、63.21%。可见,除文化专题外,50%以上的教师尚未参加其他专题的实践研修。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素质建设的要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均衡,整体素养有待提升

具体表现为:(1)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占比高达80.5%,毕竟男女教师思维方式、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性别比长期失衡既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素养的全面提升。(2)职称结构不优。正高职称占比0.63%,副高以上占比只有24.84%,助教占比高达43.08%,显然经验阅历丰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短缺,严重制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3)学历结构失调。高学历人才短缺,318名教师中,取得博士学位的仅1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短缺,意味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科研领军人物不足,致使教科研方面既难取得高水平成果,也难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和队伍整体素养的发展。

(二)专业背景不丰厚,信仰根基有待夯实

问卷结果显示,本科和研究生均修思政专业的教师占比只有37.11%,还有21.7%的非思政专业教师。可见,目前高职院校思政专业背景深厚的教师少。专业理论素养不丰厚,对真理来源的历史、实践及理论三大逻辑理解不清、把握不准,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容易出现困惑难解、信仰摇摆问题,很难保持政治清醒,既严重影响立德树人的实效,也制约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教科研能力不足,思维创新有待加强

问卷调查统计,57%的教师没有专著,参加2次以下各类思政课教学大赛的教师占比高达72.3%,参与2项以下课题研究的教师占比64.5%,发表2篇以下论文的教师占比47.5%,没有研究课题和论文的占比均超过1/5,说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强,创新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学术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四)工作环境单一,视野有待拓宽

具体表现在:(1)参与学生专业课实习机会极少,从未参加过专业实习指导占比高达49.37%。(2)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次数少,每学期2次以下占比34.59%,0次占比13.52%,这将导致对学生专业了解不够,结合不紧,引领专业发展不足。(3)到国内外参加实践研修次数不多,没有国外研修经历占比高达91.82%,未到国内教育部规定的基地参加研修占比60%以上。(4)没有兼职经历占比高达80%以上。显然,实践研修次数少、工作履历单一,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社会阅历浅薄、实践经验缺乏、视野不够开阔,这严重影响师资队伍建设。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六要”素质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做到“六要”。解决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出的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六要”素质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采取“四能”举措,拓展队伍选拔引进路径,快速提升整体素养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需要培养大批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欣斌书记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专题“师德典型引领”第三部分《育见》谈到了师资队伍改革创新的“四能”举措,即通过“能来能往、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多能少”,快速、高效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蝶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德技兼修的高技能人才,办学效益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同样,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可借鉴“四能”举措。从长远看,传统的人才招考路径固然可以逐年补足补齐师资梯队,但短期内很难扭转领军人物缺乏、师资结构失衡、梯队架构不合理的现状,那么,畅通渠道,让各行业知名专家、劳模等进校园讲思政课,同时,外派思政课教师前往相应厂矿企业兼职取经,做到双向互通、能来能往;对思政课教师外聘和兼职情况灵活考核,做到聘期可长可短、能进能出;对外聘和兼职的薪资待遇,根据教科研业绩大小,能多能少;相应地,对外聘和兼职的职称聘评,做到能上能下。采取这样“四能”举措,既拓展了高职院校思政师资队伍的选拔引进路径,也促进了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和师资梯队的科学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