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

作者: 严崨 王苏苏

[摘           要]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精神品质,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并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阵地育人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路径,以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实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41-04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17、2018、2021年,工匠精神继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历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匠精神,2019年9月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指出培育青年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育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政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专注”“专业”,将精益求精的态度落实到日常学习、工作中,努力营造优良学风、班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实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又是工匠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匠德”“匠心”“匠技”“匠规”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逐步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工匠精神,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十九大报告写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储备力量,应把握时代脉搏,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育人导向,创新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内涵发展。改变以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灵魂。我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技艺,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从中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四个自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导我国逐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尤其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首先,部分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学,还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不强。其次,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各自研究成果较多,但融合理论研究成果甚少。最后,大部分院校能够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融合的效果欠佳。

(二)培育机制不健全

第一,顶层设计。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育工匠精神的专门机构,但少数学校还没有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统筹考虑,缺少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计划、方案、举措,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付出行动。第二,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基本都建立了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培育目标存在差距。第三,考核评价。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体系的考核指标,重思政教育考核,轻工匠精神考核,个别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考核。

(三)课程建设略显单薄

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现在工匠精神培育还是以书本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仍旧停留在理论教学多、案例教学少,第一课堂着力多,第二课堂拓展少的层面。部分老教师延续传统的纸质教材讲解,对于当前社会热点不能及时讲解,新型传播方式如抖音、微博等没有运用在课堂教学,没有充分运用新型的网络课堂资源,导致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尚未真正融合。很多高职院校通过课堂教学选修课、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创新创业训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没有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合。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与改革过程中,专任教师没有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有待更新。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不够,没能全面把握思政元素,没有真正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思政育人水平不高。

(四)校企协同人才培育体系尚未形成

多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一直坚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协同人才培育体系,让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感受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职业素养的理解和提升。但现在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还不健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工匠型员工”的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培育人才的观念上有差异,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很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而企业实践教师缺少一线教学经验,导致学生很难在校企合作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五)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不足

首先,很多学生只是听说或者知道工匠精神,对工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其次,学生参加过的学校关于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还是以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和教师课堂补充知识为主,枯燥的理论讲解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基本没有主动参与过相关活动和实践,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最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不强,自我定位偏离,就业功利性强,只想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不愿意从事艰苦岗位的工作。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对于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意志力不够坚定,遇到挫折就放弃,得过且过。

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课程育人,构建“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与改革,构建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程教学、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第一,突出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教育特色,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提高思政课堂质量和感召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诚信、守法、敬业、创新的思想品质,培育职业精神,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第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教师要利用专业课程的优势,将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深度挖掘工匠精神内涵。通过专业课程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第三,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教材。现在学生掌握的工匠精神方面的内容还是以教师课堂知识的补充为主,教材涉及不多,将工匠精神融入教材,注重对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体现,能够进一步强化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达成“思政共识”。

(二)实践育人,助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实践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工匠精神有效结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一,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企业标准化管理,通过岗位仿真训练,提升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完成具体操作,并进行反复实践,努力培养工匠人才。第二,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创新创业思想观念,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团队孵化,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延伸工匠精神培育平台。第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挖掘和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激励学生成为能工巧匠,筑梦未来。第四,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动的实习实践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进企业,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真实践,让学生增强对企业的认识,了解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创新卓越的工匠精神,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阵地育人,打造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

线下通过宣传栏、广播台、校报进行工匠业绩展示,激励学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学习工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执着坚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展示杰出校友的个人成长历程和职业发展轨迹,将工匠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宣讲会,建立大师工作室,邀请产业教授、大国工匠传承技艺等活动,宣传工匠事迹,将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法律法规教育融入主题讲座、案例分析,通过面对面和学生交流,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以其亲身经历对工匠精神作全面、细致的剖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质,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另外,以“两微一端”为基础,搭建工匠精神培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以校园网、微信、微博为主,QQ、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为辅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进网络、进头脑。利用微课、慕课、课堂派、云课堂、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平台,充分挖掘工匠事迹,宣传工匠品质,打造工匠精神网络学习平台,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和育人效果,实现线上思政教育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