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高校劳动育人路径

作者: 张楷

[摘           要]  劳动育人是全面化育人的一个助推器,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创造的主观及客观环境,实施劳动教育活动,探究、摸索以及建立与新时代相符的劳动教育方式,为“全员”教育学生以及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等提供服务,加速研究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富有针对性、综合性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推动高校培育出能够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接班人。

[关    键   词]  “一站式”学生社区;高校;劳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15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中着重说明:需在学生群体中对劳动精神进行弘扬,教育与指引学生对劳动产生崇尚与尊敬之情,了解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以及最美丽这一道理。在长大成人之后可以做到辛勤、诚实以及创造性地劳动[1]。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所创造的主观及客观环境,实施劳动教育活动,探究、摸索以及建立与新时代相符的劳动教育方式,可以富有成效地为“全员”教育学生以及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等提供服务,加速研究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进程,将逐渐发展成高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切入点,这有助于凸显劳动教育正在精准回应新时代的教育号召[2]。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助力劳动教育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当中的第一条表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而言,劳动教育是其关键内容,对于接班人以及建设者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等起着直接决定作用;第十条表明:依照学生身体的实际发育状况,科学、合理地对课内及课外的劳动项目进行设计,通过多种灵活方式,促使学生与劳动相关的内在动力及需求得到激发。这均为现代化高等教育更为深入地实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性根据。

国务院在2010年7月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大高校将提升教育的品质发展为国内高等教育开展改革与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在高品质教育实践中助力学生的思想全面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之后,有助于促使“一站式”学生社区得到更大力度的建设[3]。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价值内涵

学生社区已经由原先单一化的学生宿舍逐渐向为全体学生打造集学习、生活、社交、文化、劳动以及锻炼等多元化作用于一体的共同体进行转化。在学生社区当中系统化的组织机制以及多样化的内容载体,均为社区进行劳动教育活动创造了宽广的教育场地以及良好的教育契机。

(一)学生社区是传递学生劳动教育知识的“大讲坛”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广大学生日常开展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等活动的一个空间,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属性以及文化浸润作用,可以促使价值引领以及知识传授实现统一发展。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涯之中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最长接触时间的一个生活场域,是集教育、管理以及服务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性园地,它能够通过文化活动以及日常性的服务及管理等方面实施劳动知识内容的学习活动。如通过实践于学生组织运行、宿舍卫生整理、文化活动筹备以及公寓岗位执勤等不同岗位,促使学生理解与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由此学会尊重劳动与劳动者,正确认识到劳动是所有社会财富的动力源泉之一;理解“按劳分配”是极为正义的一种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这一思想,体悟到劳动在本质上并无贵贱,不同的劳动形式仅仅出于不同的社会分工,需逐渐形成劳动平等的观念[4]。

(二)学生社区是锻炼学生劳动教育技能的“大平台”

“一站式”学生社区,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及服务而言,是一个复合型的平台,有着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材料与资源。第一,关于硬件设备,如自习室、洗衣房、社区事务服务站以及“漂流图书馆”等,在该部分半自助式或是自助式的场所中,均可对日常管理学生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发掘。第二,物业管理站也可以通过提供学生义务劳动岗位,为广大学生创造锻炼劳动能力的机会,如设置安全间检查员、楼栋楼层长以及垃圾分类督导员等多个实践岗位,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学会劳动与勤俭节约。此外,社区也能够通过打造丰富化的文化建设与宣传类的交互程度较高的文化教育场景,如学生能够在社区所举办的文化节、社团活动以及趣味运动会等当中对自身的劳动底色进行淬炼[5]。

(三)学生社区是检验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的“试金石”

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本身的态度与看法,是人们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键构成成分之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身的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提升。在学生社区之中,日常所开展的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中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自身劳动习惯与质量、劳动价值观与态度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等直接进行检验。热爱义务劳动以及个人事务方面处理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在其余方面的素质也较高。学生社区是综合性的环境,学生所展现的劳动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以及技能水平,均是构建学生社区以及开展相关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质量体现。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发展困境

当前,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不足,关键在于宣传劳动教育的气氛不足、未能优化劳动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锻炼劳动能力的实践性平台功能不健全等,这使劳动教育当中出现劳动教育和实践分离、身和心分离,甚至使劳动教育出现异化。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以来新兴的一种教育与管理学生的创新型模式,一些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党建引领以及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的内容摆在关键位置,过于注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及提升服务的品质,从而对社区平台本身的劳动教育属性以及有关教育内容有所忽略[6]。

(一)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社区所开展的劳动宣传活动,旨在争取各方能够支持、关心以及重视劳动工作,是顺利推进劳动工作的一种核心方式。而学生社区内部关于劳动教育的宣传举措与力度均不足,宣传的气氛也并未体现应有定位,同时高校开展学生社区方面的精细化服务对策通常基于校方发展的角度,直接体现整套服务产品,欠缺关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与意识的准确定位。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社区关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且营造出比学赶超的劳动气氛与环境[7]。从教育劳动当下的情况可知,个别学生宿舍并不注重宿舍内务的整理、宿舍卫生的实际保洁力度不足,致使宿舍环境出现“脏乱差”现象,由此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及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社区劳动锻炼实践平台不完善

对学生而言,学生社区是日常为其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劳动实践一个极佳的场地,但该场地一般会弱化劳动育人过程中的服务性劳动以及生产性劳动。因而学生社区需要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该社区的管理与运营行列之中,主动参加到生活设备场所、综合管理站以及共享空间等各个场所相关的文化宣传、卫生保洁以及公共秩序管理等各类工作之中。学生社区是为学生获取全面化发展提供服务的一个关键抓手与平台,场域内部与外部相应的育人资源仍未获得有效发掘,也并未完善劳动实践的建设平台。同时,一些高校在建设学生社区综合性模式时,并未在劳动教育平台实际的认定范围之内纳入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以及实习实训等活动形式,致使弱化了学生社区劳动实践与锻炼平台认知程度,窄化了实施范围。学生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综合发展受到了限制,如较为单一化的形式、简单的内容,由此使劳动育人的详细举措实施力度不足,劳动教育的成效也欠佳。

(三)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建设学生社区,最终目的是育人,通过全新的教育载体使高校的党政力量、思政教育力量以及管理力量就育人目标及理念达成一致,这与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举措是高度契合的。虽说对于劳动育人这一方面而言,学生社区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并未有效考虑到学生社区与劳动育人相关的顶层设计,仍旧未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的融合发展,同时劳动育人方面的机制保障方面也并未实现区域性的统筹发展,致使过分注重建设自身的场域,而关于协同推进家庭及社会等领域的工作有所忽略;并未自主对课程保障进行统筹,过于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而对多元化课程的建设有所忽略;关于人员的保障方面,并未进行分层式的建设,注重服务的队伍情况,而对培养社区学生志愿者以及学生自治管理的组织等工作有所忽略。另外,未构建综合的评价与管理机制,致使简单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临时性以及阶段性的一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站式”学生社区内部开展劳动教育进程中的实践路径较为复杂。就长远的发展而言,需要着力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整体建设、创建长效机制、健全内容体系、实现协同育人、建立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厘清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机制,开拓有效的发展路径[8]。

(一)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劳动素养

此前,对于不少高校而言,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始终是选修课程,这使劳动教育课程对于该部分高校而言是边缘化的教育角色。然而伴随国家及社会层面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务必将劳动教育课程发展为必修的课程,且借助结合“劳动实践”以及“专业渗透”这一模式,完善与优化劳动教育有关课程体系。同时,所开设的各类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需包含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需组织与引领学生参与符合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另一方面需涵盖志愿者活动、家务劳动以及社会义工活动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基于专业学习、思想意识以及行为实践等多个层次,提升学生自身的劳动素质,推动其实现全面性、综合性的发展。在设置与规划课程的过程中,需将劳动价值观作为核心,细致、精心以及全面地对学生有关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作出安排,促使劳动教育可以紧密地融合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自身的创业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帮助其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劳动精神与意识。如近些年以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依照国家倡导的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相关的任务及目标,与学生自身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创建“服务型学习”这一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借助劳动实践及专业学习的融合对策,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出发,构建起“三服务”劳动教育体系,同时配备结合了“专与兼”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促使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更为丰富,关注教师成效及其评价状况,开展实时跟踪工作,定期提升与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以及专业课教育等实现有机融合与发展。

(二)精心布局,统筹整体建设

在学生社区建设劳动教育阵地的过程中,需将先进的网络空间及物理空间所共同构筑的坚实阵地作为基地,从而对有序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有效帮助,平稳固定地向其输送教育资源。第一,需规划劳动教育相关的专有阵地。科学地对学生社区作出规划、设置劳动体验室等专用性教育场所,基于该类空间激起广大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需有效运用社区的其他功能,设置社区安全员、社区资源劳动岗等示范岗位,通过社区共同体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第二,需夯实当前党建的引领阵地。在学生社区内部构建完善的党基层组织网络、设置党员服务站等;设置单元资源服务岗,着重说明党员需起带动作用,打造积极劳动的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第三,发展网络协同教育阵地。基于新时代之下,学生社区也需获取“一站式”信息平台的帮助,这表明,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进程中,也需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宣传劳动教育的知识、发布劳动教育的信息等,也能够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方式开展精准劳动教育活动,跟踪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整个流程以及实施成果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