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策略

作者: 张宸烨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和互联网融合已是必然之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加大和互联网的融合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互联网的应用无疑可解决某些问题,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鉴于此,教育工作者需把握好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规避存在的不利因素,尽可能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提供良好助力。针对互联网+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创新策略。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53-04

近些年,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在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愈发凸显。尤其是互联网+计划提出之后,全社会都对该理念充满好奇,并积极开展探索工作。互联网+理念的出现,对于思想尚未定性的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也是具有双面性的,不仅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会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互联网+理念发展极为迅速的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更新教育理念,对自身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做好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工作,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创新路径[1]。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状况来看,虽然相比以往已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预期效果有较大差距。

(一)教育所受重视度偏低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受重视已是常态,大多数高校都将专业课程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很多公共课程都是口头重视,并未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课程安排方面经常都是严重缩水,学生也认为该学科是无关紧要的,很难提起兴趣,重视度更是无从谈起。此种不重视的现象是亟须改变的,否则该门学科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甚至某些高校连制度都并未建立。此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考核、监管等机制缺失上。任何工作都需要制度的约束,若没有制度,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乱套[2]。教师缺乏科研动力,教学没有压力,备课不积极,时常都是课堂中随意发挥。而学生更是迟到、早退,甚至没来上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自然无法达到想要的教育实效,也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课程建设平衡性不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尽管已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课程建设平衡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某些课程设置和知识建构规律不相匹配,也不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衔接度不足。这些问题都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也会使课程建设如同虚设,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

(四)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也在积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也获得不错的成效,在一定程度提升教学效率。但整体来看,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未做到与时俱进,传统教法的影响根深蒂固,此种情形对教育发展是极为不利的[3]。

(五)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大多都是撰写论文或者是试卷作答,尽管也有涉及社会实践,但此方面考核不受重视,师生都是应付了事,应有的作用未有效发挥出来。此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精准判断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只要考前背一背,平常无需花费心思的想法,甚至直接在考试时作弊,这和教育初衷相悖。所以,考评方面的改进是势在必行的[4]。

(六)部分教师未充分落实教育工作

如今,还有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并未真正落实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1)某些教师并未深入认知马克思主义,且学习热情较弱,课堂教学时应付了事,采取古板的照本宣科的方式。(2)某些教师为了更好地获得学生的认可,私自将教学内容改成学生兴趣度较高的内容,完全不考虑课程设置,使安排的内容无法传授给学生。(3)某些教师觉得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高,而学生、学校也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中敷衍了事。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会给教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二、互联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给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带来的机遇是高校在以往难以企及的。

(一)有效丰富教育内容

互联网凭借其便捷性、共享性,提供给人们较为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含国内的,还有一些国际信息,既有旧知识,又有新知识。这些资源对于丰富教育内容极为有利,只是需教师针对性筛选有用的资源,用以补充教材的知识。这不仅做到与时俱进,还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这都是以往的教学不具有的优势,可见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二)延伸教育空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都是非常明显的,使教育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而互联网+时代下,此种局限性将有效突破,将互联网和教育工作进行融合,可促进传统教育模式优势得以延续,且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形成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空间得以延伸,师生的教与学再也没有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三)促使教育模式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入互联网+后,可丰富教学方式与途径,创新教育载体。教师在此种模式下,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呈现出来,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也可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翻转课堂、直播教学等网络教学模式,让教育更具互动性,学生有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技术上传教学内容到学习平台中,让学生在课后也可自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

(四)增强教育的延续性

当前一些高校都是在低年级时安排马克思主义课程,高年级通常都以专业课和就业相关课程为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延续性不足。自出现互联网+之后,此问题获得了解决途径,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了解该群体的学习需求后,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大学整个学习生涯都可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教育得以延续。

(五)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课堂教授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师生间的交流不足,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互联网+可使此方式的缺陷得以弥补,师生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能够平等交流,学生遇到任何学习问题都可随时询问教师,学生间也可在网络平台上交流遇到的相同问题。如此教师可对学生学情随时了解,针对实况开展教育工作,用以保障教育实效性。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师生减少了面对面沟通,学生更多利用社交工具和教师交流,并可随时在网络中发表自身的看法与观点等。所以,教师利用互联网可对学生情况进行及时了解,这不但促使教育更具针对性,而且可更为顺利地达到教育的目的[6]。

(六)促进师生提升综合素质

互联网凭借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等优势,凝聚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参与和受益对象都是高校师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实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联网的理论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先进的理念与观点,可助力师生素质的提升。若教师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可为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做好铺垫,还可提升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学生若是能够主动学习这些资源,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可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创新精神,提升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

三、互联网+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性是不可否认的,其可让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高效共享,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但信息来源渠道过于复杂,使教育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教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给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困扰。且一些信息源自西方国家,给我国思想文化、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较大冲击,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地位也随之动摇。

(二)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大改变了教育环境[7]。一方面,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互联网复杂信息的冲击之下,高校舆论环境不再具备纯洁性、可控性,互联网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西方思想观念,促使学生思想信念产生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步失去自身的权威优势;另一方面,教育环境变得复杂。互联网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强,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信息愈发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接收途径,其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逐步减弱,以往的教育环境单纯性不再存在。

(三)教育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互联网+把互联网信息内容集合起来展示给学生。通过相关调查结果得出,西方国家宣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有着明显的冲突,继而给教育工作带来较大冲击。与此同时,因信息过于复杂、质量难以保障,学生接触的是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继而出现思想迷茫、价值观偏差等问题,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对教学来说是一大挑战。

(四)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教育目的的达到主要借助教学方式与途径,所以载体得当的情况下,可顺利达到此目的。互联网+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除了要保留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外,还应利用好互联网优势。因网络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使信息的双向与多向交流可顺利实现,加之网络信息原本就极为丰富,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下是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尽管也会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理论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掌握的信息,无法让学生保持兴趣,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教育目的自然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如今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是当下高校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五)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因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对社会了解相对不足,思想普遍较为单纯,很难抵抗外部诱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之“三观”还未定性,所以在有着各种诱惑、信息来源多样化、潜在骗局众多的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影响。互联网中有着众多国家的价值观,相互之间存在排斥感,极易让学生感到迷茫,这使学生在和这些信息接触的过程中时常不知所措,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对自身民族认同感也越来越低。

同时,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含了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内容,这些信息极易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逐步淡化。此外,互联网+还给学生提供了上网便利性,让学生有更多消磨时间的去处,但也容易让某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沉迷网络世界,荒废了自身的学业,人际关系淡漠,理想意志逐步磨灭,甚至有误入歧途的情况出现[8]。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以互联网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