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革命视角下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郝浩竹[摘 要]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推进教材和教法改革,遴选1000个左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目标。基于“课堂革命”视角,以提高课堂质量为核心,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修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建设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探—知—创—玩—导—思”为特色的“三段六环”式学前儿童游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游戏;课堂革命;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42-04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指导推进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落地,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了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任务,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1]。在《行动计划》的引领下,新时代高职课堂革命即充分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颠覆传统教学,从而实现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革命,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技术革命,政、校、企联动协同共治的课堂教学治理革命。
一、“课堂革命”的内涵
201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吹响了“课堂革命”号角。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对高职课堂革命提出了时代要求。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生源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策源地”和“主战场”的课堂,自然要因势而为,在推进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再出发。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生源日趋多元,学生个体素质参差幅度加大,传统课堂面向中段位学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渐凸显:面对个性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依然用着原先准备好的教案,用着同样的方法,讲着相同的内容,布置同样的作业,显然已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精准供给与悦纳,难以支持学生良好发展。
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技术与教学的不断整合,并不断深化,新技术、新手段对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影响愈发明显。高职教育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革命已经悄然开始。推进“课堂革命”,不仅是教育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具体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游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准确把握专业教学内涵,关注课堂教学原生态,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
国内学者对课堂革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实践。葛晶认为,课堂革命的内涵是基于学生本位,促进启发创新、实现教学相长的一次“质量革命”,以“质量革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3]。尹颜丽认为,实现课堂革命的“四个回归”,即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回归以职业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堂,回归提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创新的能力课堂,回归教师“以导代教”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师利用导演的角色,助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4]。张露颖、于志宏认为,高职教育课堂革命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5]。王欣以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学生特点为研究视角,提出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元评价等方面探索与实践,开展高效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总之,学者们普遍认为,开展课堂革命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堂教学改革背景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课程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教育作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常见幼儿园游戏的认知、设计、组织与指导。学生通过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内容;通过课中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会观察幼儿游戏,学会创设游戏环境,学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设计、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授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对游戏实训项目兴趣很高,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喜欢小组讨论、小组研学、小组展示等协同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喜欢听到课本之外的知识,喜欢学习和分析幼儿园游戏中真实又典型的案例。通过对学生调查得出,教师讲授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较为传统,以讲授式、直观演示为主;现有教材与幼儿园岗位对接度不高、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度低。为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者还对往届学生开展问卷调查,29%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联系不紧密,如手指游戏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很多,但教材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2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较为单一;30%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19%的学生认为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创新。还有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不浓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修订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
1.修订课程标准
一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培养定位、课程实际、教学进度、评价方法等的总体要求,都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按照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新时代幼儿教师培养规律,基于幼儿园教师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对接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发展与应用,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厘清课程设计思路,以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为目的,深化课程与岗位技能证书对接,凸显素质培养目标,将幼儿游戏基本理论、职业技能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将教材、线上课程资源、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要点等结合,拓宽学习面,拓展知识面。
在修订新的课程标准中,应遵循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模式,积极探索理实一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课前自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探—知—创—玩—导—思”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了解游戏理论,掌握游戏指导、游戏设计与游戏教学的技能,观察与评价游戏的技能,通过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幼儿游戏的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学观。
2.更新教学理念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建立与师范认证理念相一致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中心”完善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而设计和展开。以“产出导向”要求,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一是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设计与制定《学前儿童游戏实训手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技能培养;二是构建全新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手段,评价内容从课前贯穿到课中,从课中延续到课后,评价人员包括教师、行业导师等;三是结合课程诊改理念与要求,以“持续改进”为宗旨,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建设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1.建设教学资源
以校内课程团队为主,结合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优质企业,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库、新型一体化教材、云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三方联动,共建紧贴工作过程的数字教材和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便捷实用的移动学习平台。丰富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纸质教材,为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注重“教材”与“学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立体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资源及平台如云班课、智慧职教App等,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同时充分配备学前教育教学设备和实训室,并提供储藏教具、材料及展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学生有实际训练操作、现场教学的条件。
2.创新教学模式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动起来”的指导思想,构建三阶段“生·动”课堂教学模式。课前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注重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指导学生小组协作,交流讨论;课后实战演练,拓展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为目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内外教学联通,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综合运用多种互动教学App,如云班课、智慧树、游戏创编软件,提供趣味化、情景化的交互教学,创设“互助、合作、体验、分享、收获”的开放性、活力型课堂,形成以课前探究学习、课中研究学习和课后拓展学习为主线,“探—知—创—玩—导—思”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
(三)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重构教学内容
聚焦师德师能培育,基于“四融合”理念,即将思政元素、教师资格考试、专业技能大赛要求、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形成“三模块、九项目、多任务”的教学内容新体系。模块一:走进幼儿游戏;模块二:幼儿创造性游戏组织与指导;模块三:幼儿规则性游戏组织与指导。建构“幼儿游戏之开卷有益”“幼儿游戏之锦囊妙计”等模块。如模块一分为两个项目:游戏概述和游戏环境创设,通过两个项目递进式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模块二分为四个项目: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下园实践,通过四个项目递进式学习,从而达到对各种游戏基本概念和指导策略的认知以及游戏设计的掌握。在幼儿游戏概述中,讲述国内外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和实践史,如杜威、蒙台梭利,提高学生对儿童游戏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儿童游戏的探索精神,最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
2.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课前探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开展教学,分步实施“自主探究,预习反馈—任务驱动,游戏认知—技术赋能,技能训练—情景模拟,游戏创作—小组协作,分享评价—反思提升,学以致用”六个环节。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教师示范等方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1)课前探究学习
“探”:课前教师依托云班课、智慧树两大平台发布课前任务单,指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教师利用后台统计功能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体现自学目标的明晰度。
(2)课中研究学习
“知”:任务驱动,以解决“岗课赛证”中的任务与问题为目的,将教学内容和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国赛真题、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等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行游戏认知,深化理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