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作者: 张洪芬

[摘           要]  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聚焦师德师风和“双师”素质两个维度,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教育和“双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路径。

[关    键   词]  师德师风;政治素质;“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149-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要注重提升教师水平,建设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进入新时代,建设“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进入新时代,教师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教师所培养的是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建设者,因此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为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注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成长的征程中。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首要地位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

1.政治认同

教育青少年增强对党的新思想的认同,所以特别强调教材意识形态管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2.家国情怀

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从外在行为上转化为行动自觉,并做到知行合一。

3.文化素养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浸润学生内心,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能够传承中华文脉。

4.宪法法治意识

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在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概念等方面深化认知,具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5.道德修养

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不辱使命,履行好应尽的教书育人责任。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高校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以及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崇高的政治素质,要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只有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了,才能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富有爱国情怀。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和精神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要关爱学生。新时代,教师要不忘初心,注重师德师风,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及工作作风,既要关心政治,又要热爱教师职业,能够做到严谨治学、积极进取,同时还要尊重、爱护学生。教师有端正的人格,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如果教师师德有问题,即使其知识再丰富、教技再娴熟,也会有碍于学生健康地成长。“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3.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相较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还要求教师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1991年,原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义澄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认为专科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后,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对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对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2022年,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强调了“双师”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技能,还要有企业相关的工作经历,应该在企业一线参加过岗位实践,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对照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有关。

(一)重业务能力培训轻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有两种途径,一是外派师资参加社会上培训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项目。二是学院内部组织相关培训。近年来,社会培训机构面向高职院校师资开展的培训,绝大部分培训项目是聚焦如何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比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能力竞赛、教学成果奖申报等;院校内部组织的培训,大多数情况是文件制度宣贯,或者是教学技能提升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但由于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深度不够,或者是政治理论学习时照本宣科、单调乏味等,导致部分教师产生政治学习没有必要、耽误时间的错觉,使政治学习效果不佳。

(二)重教学效果考核轻育人实效考核

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般均围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指标设计,以往的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近年来,多数学校也将教师教书育人、师德风范、课堂言行等作为评价指标,但具体考核时,往往也是将教师只要不出现明显的不当言论、不当行为等作为考核点,通常情况下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不会因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强而受到影响。另外,对于育人实效,由于针对学生的德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效是所有教师不间断教育、引导的结果,不太容易与每位教师的考核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教师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要求降低。

(三)重教学任务落实轻实践能力培养

多年来,高职院校招聘专业教师时,一般教师的工作经历、实践技能的要求只作为参考条件,致使大部分教师缺少企业工作及生产的实践经验,有些学校新教师一入校往往就安排授课任务,即使安排到企业实践也往往只是到相关岗位熟悉一下业务,而不是实战性地进行工作实践。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要求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但部分院校在安排教师企业实践时缺乏体系化的组织,缺乏对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的考核,其结果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3]。

三、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新要求,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政治站位

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思想引领与严守师德底线并重,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不同的平台、渠道和形式,引导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

1.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建立师资培训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多形式教育和引导教师要教人先正己,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让教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对标“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在培训内容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的主要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必修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培育涵养师德,强化践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体内容可以是文件宣贯,也可以是专题报告、课程培训和经验分享等;在培训方式方面,基于教师工作实际,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确保培训学习效果,进行专题培训的同时,安排教师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研讨交流,以此促使教师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2.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

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教师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提升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规定教师党员年度培训学时把培训计划落到实处;支部建设的着力点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科研工作中讲政治,把讲政治贯穿到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过程中;支部建设的落脚点是通过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教师之家,为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

3.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发挥教学系部(二级学院)党总支、教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做到党性坚定、业务精良、为人师表。党员教师从个人角度讲,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教学、科研或者管理服务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建、结对形式,比如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与群众、与学生结对,或者担任班主任、学生导师等,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建立健全党组织关怀和帮扶机制,针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业务发展等,引导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立德树人的观念。

4.抓好典型示范

建立师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评优竞赛机制。一是注重挖掘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把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凝练出来,进行推广和宣传,让这些典型事迹发挥感染、鼓励、引导其他教师成长和提升的作用,从而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二是常态化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手段,学校、系部、教研室围绕师德建设、育人成效,以及当前推动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等进行互动交流,培育并推广优秀案例、典型事迹,促进教师共同提升。三是可以在学校设立教学名师奖,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名师评选,让教师得以对标发展。

(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师知行合一

按照教育部总体要求,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