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PDCA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作者: 马敏 杨前华

基于成果导向的PDCA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而如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关键所在。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借助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体系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建立和提升途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质量诊改;PDCA;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117-0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把“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对接不精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贯通体系不流畅等,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诊改体系,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PDCA(Plan-Do-Check-Act)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以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对以上问题做进一步分析,提出基于成果导向的PDCA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索。

一、高职专业教学质量诊改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模糊

经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质量诊断指标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情况,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资源配置等因素。评估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没有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目标和诊断指标是教学质量诊改的逻辑起点[1],因此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诊断指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诊断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学诊断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配置、就业情况等专业教学质量方面的指标,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不畅通

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存在重“诊”轻“改”的情况。

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收集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质量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教学质量诊断数据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更没有及时反馈给教师,导致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渠道主要是座谈会、随堂调查等,覆盖面有限,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往往无法及时传达给教师和学校,导致改进滞后,无法及时改进教学质量。

因此,需要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畅通的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定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异。部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诊改工作,但是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教学质量提升途径受限;还有部分教师仍未完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因此教师对教学质量诊改工作不够重视,主动性不够;由于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没有与教学质量诊断指标对接,缺乏激励机制,也导致教师教学质量改进动力不足等情况,因此不仅仅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建立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水平。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客观条件,需要加大教学资源的配置力度,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水平。加强实验室、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大教学资源的配置力度等措施,可以逐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PDCA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的提出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实施逻辑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实施逻辑是一种以预期的学习结果和职业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着学习成果的达成,基于OBE专业建设实施逻辑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点。

1.确定目标和预期成果:在开始专业建设之前,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和预期成果,这些成果应该是可衡量的、实际的,与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匹配。

2.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估方式:根据目标和预期成果,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方式。学习活动应该是有针对性、实践性的,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成果。评估方式应该能够客观地测量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果。

3.学习者参与和个性化: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以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

4.资源支持和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教材、学习工具、实验设施等。确保资源的充足和适用性,以便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

5.反馈和改进:定期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和评估结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计划。反馈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困难,从而优化专业建设的实施。

6.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将学习者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纳入专业建设的考虑范围。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习完成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并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7.持续改进:基于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者需求的持续监测和评估,进行专业建设方案的持续改进。随着行业和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以确保培养出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教学质量诊改内涵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是一种注重学生学习成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通过与产业合作促进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

在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中,教学质量诊改是一种持续性的评估和改进过程,旨在确保教学活动与预期学习成果紧密对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主要包括:

1.教学活动的评估:教学质量诊改首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等方面。评估的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习者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学习成果的测量:教学质量诊改还需要对学习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估。这可以通过考试、作业、项目、实习等形式来进行,以检验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目标。

3.学习者反馈的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是教学质量诊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收集学习者对教学的评价和意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困难和需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4.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质量诊改涉及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师、教务人员、教学设计师等应该共同参与诊改过程,进行经验交流和共同改进,确保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教学质量诊改在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中的目的主要在于:

1.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质量诊改,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个性化教学:教学质量诊改侧重于收集学习者的反馈和需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诊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教育者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这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4.增强学习者参与度:通过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教学质量诊改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动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和愉悦。

5.优化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诊改还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资源浪费和不足,从而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将PDCA应用于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构建

将PDCA循环应用于专业教学质量诊改是一种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将PDCA循环应用于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结合前期研究的专业教学质量诊改框架[2],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PDCA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如图1所示。

1.Plan(计划)阶段

确定目标:在PDCA循环的“Plan”阶段,教师需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包括预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可衡量、明确的,与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相匹配。

毕业要求:基于确定的专业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毕业要求,明确的毕业要求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Do(实施)阶段

教学执行:在“Do”阶段,开始实施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施等。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进行教学活动,采用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与学习者展开实质性的学习互动。

学习者参与: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3.Check(检查)阶段

学习成果评估:在“Check”阶段,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检查。使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层层测量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技能应用和实践能力,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

收集学习者反馈:除了学习成果评估,还要收集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

4.Act(行动)阶段

教学改进:在“Act”阶段,根据评估结果和学习者反馈,识别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应该是针对性的、符合学习者需求的,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改进:将教学改进措施付诸实施,监测改进效果,持续进行评估和反馈。如果需要,可以再次进行PDCA循环,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