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作者: 黄昊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程以及多元丰富的形式在社会发展层面以及教育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切入点,分析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并基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选拔培养、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以及营造良好环境等角度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路径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125-04

思政教育指的是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对受教育对象施加相应的教育活动,使其形成特定的价值观点与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注与认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作用和意义,使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与传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学生群体的素质和意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相关内容予以充分践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1]。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源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极为鲜明的民族特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爱国主义的相关内容,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文化自信,让学生能够全力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征程中,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拓宽视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传递积极的道德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落实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导向下,帮助学生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积极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当中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优秀思想理念与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积极、明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更加健全的方向引领,规避不良思潮造成的冲击与影响。

(五)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受到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学生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质量以及成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当中,能够有效拓展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优化师生之间的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融合具有关键性作用和价值,但从实际调研分析结果来看,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当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一)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不足

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强化关注与重视,推动资源支持是提升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所在[2]。但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很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注,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也较为有限,师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学习层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二)教师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到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的制约和限制,导致很多教师往往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历史沿革、发展方向等关键性内容的理解和研究较为浅显,难以将相关知识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同时也未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三)未能建立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各地学校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纳入必修课程当中,对于相关内容的学习往往只能停留在选修或思政教育的课程分支当中,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往往也较为随意,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脱节现象,影响了二者的全方位融合。

(四)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较为明显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层面出现诸如“不劳而获”“拜金主义”等相关不良思潮,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然而面对愈发严峻的思政教育环境,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相应的意识与紧迫感,未能及时优化与完善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建设[3]。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路径与措施

为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相关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和手段展开教育教学工作。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尊重学生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固有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性格特征与个人喜好展开教学,按照学生思想与内心特点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地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目标。基于方向性原则,转变教育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科学融入。对此,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坚持方向性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贯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2)转变思维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既要充分利用传统课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既要充分利用传统课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尽可能地做到寓教育于无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旨在更好地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熏陶。

(二)构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需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以教材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升个人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体系,明确高校思政教育主题,使文化内容与思政内容相互协调。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以此为突破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展开融合教育,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与延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坚定个人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爱国热情[4]。以课堂教学作为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融入,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文化意识的觉醒。除了必修课,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联的选修课,综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展开教学,深入贯彻高校思政教育的初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最终目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采用辩证的思维积极应对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教师也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丰富理论知识,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提供帮助,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加强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与指导角色,但以往思政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往往缺乏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意识的关注程度,同时,思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高,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目标。因此,相关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水平,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为学生良好、积极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持。

首先,学校应当针对思政教师的培养、选拔机制与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强化对于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水平与思想认知的关注,综合考量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融合教育能力,让教师能够更加便捷、灵活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内容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体系中,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实现思政教学模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其次,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学校还应当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进修机遇,拓宽其教育视野以及教育思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思政教学研讨会,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经验分享,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教学过程当中面临的相关难点和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使教师团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具备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相关学者与研究者来校开展讲座与座谈会等活动,会同校内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互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渗透更加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水平[5]。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关注与重视,有效促进以往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更新与迭代,学校还应当建立起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并构建起完备的考核指标与考核体系,针对不同教师组织开展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进行打分并对比,对考核结果较为良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考核结果存在短板或问题的教师进行及时约谈,分析高校思政教育问题的主要诱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活动当中,探索出一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发展路径。

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同样也应当积极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基于时代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针对以往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案进行积极改革,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点,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案的组织更加规范、有序,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