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白玉 杨清熙 姚恺 李天鹏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现职军官培训着眼部队建设的实际需求,但是培训中面临学时短、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脱节、保障训练场地受限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针对此类问题,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混合教学和虚拟仿真紧密耦合的“四位一体”教学相长模式,并以危险品库房防雷模块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相关教学研究过程及实践结果可为其他专业的同类课程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149-04

作者简介:白玉(1987—),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弹药工程。

杨清熙(1987—),男,汉族,山东冠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弹药工程。

姚恺(1987—),男,汉族,陕西兴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弹药工程。

李天鹏(1987—),男,汉族,山东荣成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弹药工程。

一、引言

当前,为了满足任职岗位需要,现职军官培训员名额逐渐增加,但是培训中面临学时短、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脱节、保障训练场地受限等问题,现有条件难以保障现职军官培训课程教学实施。孙丽静在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方面,建立了企业专家工作站的产教共赢融合模式。[1]王辉等在解决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问题方面,采用了将实践案例引入教学,延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周期等方法[2]。在解决教学相长问题方面,刘炜等人采用了产教融合的方法[3],尹东衡采用了课程研讨式教学等方法[4]。但是对于现职军官培训教学中面临的多方面综合性问题,采用文献中的单一方法无法全面解决,因此根据培训需求和现实情况,在安全管理相关课程教学实施中,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混合教学和虚拟仿真紧密耦合的“四位一体”教学相长模式,并以危险品库房防雷问题为例,详细介绍该模式的应用情况。

二、现职军官培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现职军官培训大多属于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其着眼的是当前部队建设的实际需求,着重解决学员胜任岗位职责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学制相对较短,任职培训和岗位培训的培训时间一般在几个月到一年之间[5]。其培训需求和培训形式对于现职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带来了间接性影响。

(一)学时短、内容多

为了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现职军官培训课程需要全面覆盖岗位能力要求,这就意味着课程数量多,而培训学制又相对较短,每门培训课程的学时也会较短。但是培训学员来自不同的部队,甚至是不同的岗位,专业能力、知识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教员在安排培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既要照顾基础薄弱学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需求,又要考虑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学员的高阶性需求,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然要囊括较多的知识点。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完成较多内容的教学,并达到培训目标和要求,是现职军官培训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重理论、轻实践

现职军官在基层部队从事相关的管理或技术工作,对部队业务工作的开展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形成了现职干部培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惯性思维。同时由于授课教员在院校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部队的实际工作情况掌握得不清楚、不全面,可能会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内容与部队现实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比如,对于危险品管理相关岗位而言,要求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相应的培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教员对部队情况掌握不实,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就容易导致培训人员解决岗位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三)训练场地受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作战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场在联合作战模式下已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战备训练以新型作战方式展开才能卓有成效。训练场地的设置适应作战方式的需求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同样对于军队院校来说,训练场地的设置也应该力求贴近实战。但是因为空间限制或其他原因,军队院校的训练场地很难满足实战化训练需求。以物资供应保障训练场地为例,物资的储存保管、装卸运输、技术检查等多个环节涉及库房、站台、车辆(汽车、火车、搬运机械)、安全设施等多种场地及设施,在学员较多的情况下,军队院校在训练条件建设上很难满足培训需求,存在保障训练场地受限的问题。

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在现职军官培训安全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中,紧紧围绕“为战教战”的教学目标,按照一方面满足部队需求,解决部队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职军官丰富的实践经验反哺教学的思路,以课堂教学和线上慕课平台为依托,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实施方案和样例库建设为抓手,坚持部队所需与课堂所教相融合、课堂知识与作战需求相融合、部队经验与案例库建设相融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混合教学、虚拟仿真紧密耦合的“四位一体”教学相长模式,其逻辑如图1所示。

1.对于学时短、内容多的问题,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按照线上预习、讨论区交流反馈、课程组备课研讨、课上答疑解惑的方法,克服培训学时短问题。培训中和培训后,借助慕课、微课等线上资源平台,通过发布公告、设置讨论专题、建立学习班组等形式跟踪学员的知识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接收学员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反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工作。针对反应强烈、较为普遍的问题,通过制作微课、慕课等形式发布到职业教育平台,实现院校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2.对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人员解决部队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课程教学中以部队作战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部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根据部队反馈的问题,结合教学团队成员部队代任职、演习演练、安全检查、方案评审等经历体会,突出实战背景,科学设置实践科目,编制实践实施方案,创建实战化作业环境,强化学员岗位角色体验,实际增强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培训学员在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设定的实践科目训练,既能够培养和强化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将其工作经验总结汇编,形成具有各部队特色、紧贴部队实际的样例库。课程组在研讨学习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组织不同班次、不同专业学员开展自主学习和比较学习,逐步实现样例库的丰富和更新。如此,既解决了培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又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3.对于保障训练场地受限的问题,基于OBE理念开展教学,探索如何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除了进行现实的训练场地建设之外,教学团队梳理归纳多年来的科研成果,还建设了虚拟仿真训练平台。通过梳理各知识模块的虚拟仿真资源,开展虚拟仿真资源运用研究,发掘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科学设计虚拟仿真训练,利用虚拟仿真资源开展教学,将抽象思维具象化,破解保障训练场地受限的问题。通过实际情况与仿真结果的对照比较,引导学员思考并讨论虚拟仿真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从而达到虚实结合、深入挖掘、加深印象的效果。

四、实践应用

防雷安全与危险品勤务安全紧密相关。由于部队仓库中存在日常管理不规范、野外驻训防雷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防雷模块是培训学员关心的重要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雷电基础知识、防雷装置的结构及要求、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机动式防雷系统的架设等。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危险品防雷装置选址和设置要求,应会检查防雷装置设置情况,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安全理念。

(一)教学设计

基于OBE教育理念,结合部队工作岗位需求,科学划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科目。雷电基础知识是开展防雷工作的理论基础,防雷装置的结构及要求危险品防雷的具体体现,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为学员构建为什么是防雷、怎样防雷的思想认识,是整个模块的理论知识部分。防雷装置的检测与维护、机动式防雷系统的架设是部队工作中实践要求较强的内容,需要科学设置实践训练科目,使教学紧贴战场,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学员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

1.打牢理论基础

(1)理论内容分析

在防雷工作中,使危险品处于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内,是做好防雷工作的核心关键。而科学、正确地架设防雷装置是发挥防雷装置效能的前提条件,因此防雷装置架设要求是理论知识部分的重点内容。防雷装置保护范围需要针对防雷装置和保护对象,采用公式推导、查表运算等方法确定,而后进行合理布局,对于学员来说,需要逻辑思维、综合判断,因此是理论讲授的难点。结合重难点内容,同时考虑到野外防雷工作的开展是部队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机动式防雷装置与固定式防雷装置除了表现形式不同之外,设置要求基本相同,理论授课以野外防雷中防雷装置的选址、设置以及保护范围的计算,即“选—设—算”为主线展开。

(2)多手段助力理论知识理解

雷电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雷电的种类、危害机理、活动规律、雷击区域特点等内容,是整个内容模块的基础,学员理解危害机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雷电的特点来开展防雷工作即可。此部分内容对于有部分基础的现职军官来说,理解难度不大,考虑到课上学时有限,现职军官又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按照“精选内容—自主学习—平台互动—课堂翻转”的思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平台上的线上课程资源来加深学员对此部分内容的印象。教员课前通过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布置线上课程学习任务,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和反馈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分交流;课上教员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围绕学员的疑点、难点进行精讲。自学和精讲内容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有助于学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能够借助线上资源强化学员知识储备,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问题,又能够使学员有目的地去学习,实现学习成果的最大化。

危险品野外防雷部分的理论教学按照“导—问—破—思”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实施。一是导,导学、导教。学员通过自学建立了对雷电的基本认识,教员根据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精细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现导学、导教的统一。二是问。课中,教员通过分享部队在野外危险品防雷中的典型错误做法,以及反馈的疑惑,引出教学问题:如何选址减少雷击,如何设置防雷装置,如何计算保护范围,引导学员探究和思考。三是破,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破解学员疑惑,通过不同类型防雷装置的对比分析破解防雷器材选用问题,通过虚拟仿真破解抽象思维难题。四是思。以部队演习中的问题为牵引,采取问题牵引式和案例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锻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危险品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此部分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资源破解防雷装置保护范围的三维展示和计算问题。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文字描述抽象,不利于学员理解;其计算与校核需通过公式计算,不便于实际工作展开。基于此,课程组开发了能够计算危险品库房常用的单支和双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虚拟仿真软件。该软件能够根据避雷针的安装位置、数量以及库房的尺寸快速计算出所需避雷针高度,也能够输入现有数据校核避雷针能否有效保护库房,并显示出库房、避雷针及其保护范围的仿真图形。将该虚拟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能使学员对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有直观的认识,更方便地进行计算和校核,通过与人工计算结果的对比印证,体会虚拟仿真资源不受思维、空间局限的便捷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