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作者: 许辉

[摘           要]  “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越来越突出,专业课程模块内容缺失,专业课程学时数开设不足,岗位技能课程分布零散,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单一,教师的职业能力有待提升。多重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大打折扣,“1+X证书”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极大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立足“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深入分析改革课程体系的意义、要求以及路径,以期为“1+X证书”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前后贯穿提供理论参照,将该专业教学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13-04

一、引言

为了突出重围,逐步建立“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升级着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更多新鲜元素和时代色彩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教学辅助作用和导向作用。课程模块的优化升级是第一步,教师需要将课程理论与实训技能操作融为一体,适当新增课程学时,科学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统筹多个学段,将工作重心放在岗位技能课程学段中,积极实现以证代考,转变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模式。除此之外,教师个人还需要注重自我提升,以较强的综合素质、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助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依托教材开发层级化教材。确保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在旅游业中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理想。

二、“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紧密融合校内职业教育和校外职业培训为主导,充分肯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落实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时,我国积极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主动探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1+X证书”制度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助于实现课证融通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机统一,着力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教育事业的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

在全面推动旅游类“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时,高职院校依托中国旅游协会对对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脉搏,严格遵循职业教育的国际案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协作培养对口旅游人才,尝试多种旅游职业教育对策和手段。教师会以旅游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大纲和标准为参照和线索,结合不同种类、不同级别证书的考核要求及职业能力组织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对口岗位就业所需具备的行业创业本领和专业技能,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较为棘手。首先,专业课程模块内容缺失。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同小异,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及导游业务等常规课程占据较大的比重,尽管涉及景区讲解、旅行策划师等部分技能操作及理论知识内容,但是无法实现考纲要求的全面覆盖以及完整匹配。其次,专业课程学时数开设不足,难以满足“1+X证书”制度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标准学时。学生在校期间的跟岗实践以及认知实践直接由学校统一安排,理实一体化无从谈起。再次,岗位技能课程分布较为零散。学校会先开设知识性、理论性课程,然后开设技能性、实践性课程,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碎片式学习的问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不够透彻,学习积极性被极大挫伤。最后,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比较单一。学校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核,在评价专业学习效果时以学习内容为主导,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实质的学习效果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齐头并进

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备受关注,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的劳动者。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我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站在国家政策层面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目标,明确了职业教育落实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法定职责,“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学校主动开发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1+X证书”制度的有效试点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协调和平衡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会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着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及标准融入其中,实现“1+X证书”专业课程内容向日常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全面延伸及拓展,更好地达到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目的。

(二)有助于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顺利转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被反复提起,成为职业教育的关键目标和核心任务。作为实现职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1+X证书”制度备受瞩目,学校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为基本目标,想方设法地落实“1+X证书”制度,在制度性安排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在打造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时,学生对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更加透彻和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掌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业活动所需的关键能力。教师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过程融为一体,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证书考核内容的无缝衔接,逐步提升职业能力教育所占的比重,着力于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逐步向高性能技术技能型人才靠拢,整体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有助于逐步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

在全面试点“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产业需求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实现了无缝衔接,教学质量和效果改善较为显著。教师以纵向推进产教融合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1+X证书”制度的实践要求主动改革传统的育人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在着力开发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时,“1+X证书”制度成为风向标,教师以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和体系,采取双元育人的形式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教师会将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由此可以看出,“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助于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化利用和高效共享,促进校企的利益共赢和齐头并进,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及效度。

五、“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一)优化课程模块,融合课程理论与实训技能操作

首先,课程模块的优化升级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关注对相近课程的有效整合,结合各个模块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力教学目标精准对接不同的考证要点,确保实训技能操作以及理论学习内容能够全面覆盖所有的考证要求。比如在组织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从“旅游产品管理”这一模块着手,适当融入自由行以及定制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结合基本学情、教情以及教学流程设定学习目标,将“按照流程进行旅游路线设计质量管理与制作质量管理、要素采购质量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模块教学内容与旅行策划师考证要点的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如果所设置的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涉及相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考证要点的全面覆盖及灵活渗透,教师则需要依托旅游管理专业群以及专业适当增设一门或多门新的专业课程,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职业培训课或专业选修课,采取宽口径共享型接口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课程需求,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成长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比如在新增课程模块时,教师需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类别,如旅行策划师、景区讲解以及民宿管家精心设置现有课程、新增课程以及艺术课程模块类型,旅行策划师对应的现有课程则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在设置新增课程时,教师可以将旅行线路设计实务融入其中,设置专业岗位技能教学模块。最后,学校应带领教师构建动态自适应的旅游管理专业“1+X”人才培养新模式。“1+X”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1+X”作为证书制度只是表象,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应紧跟现代旅游产业升级,对接“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标准”的融合发展,结合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新技能,推进构建动态自适应产业发展的“1+X”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高职院校各自办学特点,最终实现“一人多技、一岗多能、一人多岗”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旅游企业、第三方培训评价机构、学校三方共同合作,构建集学历证书、“1+X”职业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于一体的证书体系。学生可自主选择证书学习科目,增强自适性,为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将证书与课程融通,同时制定学分互通的现代学分制度,真正实现自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增课程学时,科学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在新增课程学时时,教师需要以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为主导,结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适当增加旅游类“1+X证书”对应岗位技能的课程总学时,高度关注学生标准课时数的学习诉求,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全面开发跟岗实践项目以及认知实践项目,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中,传统的实操演示法以及理论讲解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失范行为,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岗位技能项目教学、真实情境模拟教学、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以及典型工作案例教学相结合,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高职教学环境和条件,尝试体验式、练习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组织开展实践锻炼活动,逐步打造理实一体化课堂,确保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较高,教师需要适当提升这一教学板块的课时比例,保障最佳的教学成果,让学生能够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学习中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三)统筹多个学段,集中岗位技能课程学段

“1+X证书”制度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教师需要深度剖析“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多个学段,聚焦与岗位技能课程学段一一攻克教学重难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配置。针对同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备考及申报,在设置课程时,教师需要将其集中在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混乱和思路断层。比如在设置导游词创作讲解、景区导游、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时,教师需要尽量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时间段,全面提升学生的景区讲解职业技能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紧密融合及全面捆绑旅行社经营管理与旅游线路设计实务等课程,紧密串联零散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将专业培训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采取单独编班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严格按照旅游类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学时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职业培训服务,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拉近学生与专业课程知识之间的距离。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在岗员工的工作素养及工作内容,利用旅游淡季组织学生开展送教入企的校企协作互助活动,实现内外结合,为学生的集中学习保驾护航,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高效掌握职业技能。

(四)实现以证代考,转变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