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发展对策
作者: 王勍[摘 要]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向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出发,结合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其发展困境,结合其发展基础从协同育人机制、革新理念目标、优化课堂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对策,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 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57-04
随着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职业技术岗位更为复杂。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可以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开展力度,突破传统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探索职业特色发展路径,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培养规律为基础,更强调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社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高质量人才需求,还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基础,使职业教育人才从专科向本科上升,为技术领域复合度、集成度的提升提供支持。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对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的融合,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壁垒,按照先后、主次的区分,坚持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以技术为教育根本,同时提升教育层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征
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对接岗位群方面,岗位相对更为宽泛,为满足这些岗位的复杂要求,其对应的理论基础更为深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占比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其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综合考虑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完整呈现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从复合的专业能力与坚实的技能积累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教师科研项目中积极参与。同时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与普通本科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科学原理及规律应用能力,促进其技术创新应用、实际操作等专业技能的发展。在培养定位方面,基于技能、技术、工程三种人才类型的划分,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重点,以技术为纽带,通过与社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要求的联系,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方案共定的目标[1]。在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中,以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的重点内容建立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制,对人才培养目标、资源、内容等展开综合评价,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持续提升。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
(一)知识与实践脱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因此,实践教学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促进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基于这种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资源,院校可以获得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目标。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资源共享机制,需要院校经过一定的人才培养周期才能完成优势资源的交换,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存在时间差的问题,继而可能引发企业优秀人才资源引进、院校借力企业的实训基地、院校获得企业的财力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二)理念与目标滞后
由于思想对行动的引导作用,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理念不仅对制度体系生成的水平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制约作用,甚至还会有决定性影响,致使教育主体的办学行为与自我定位出现偏移。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人才培养理念中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学术轻技术的问题,再加上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导致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且处于弱势地位。基于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总目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标的内容与其具有一致性,以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标准。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实施专业技术教育,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满足社会大众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2]。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积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随着社会行业领域的转型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在现阶段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严格要求,还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技能本领。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存在缺乏行业从业经验、缺乏行业专家教师、教师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大多采用通用标准,且在认定后长期有效,缺乏对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考虑,只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忽视对其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要求,导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师资队伍虽然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但无法向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且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严重不足。虽然针对这一问题部分院校引进了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但依旧无法使其根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评价体系片面化
由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教育层次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在其人才培养中围绕这两个特点,强调高层次和技术培养。通过对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类型相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历程的研究发现,此类院校大多都是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或高职院校升级的结果,在其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传统的固有模式,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的特点缺乏重视,阻碍其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种阻碍作用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是其评价方式的传统性,以传统书面理论考试为主,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技能课程的针对性评价;另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的单一性,仅针对课程设计设置对应的评价项目,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无法精准评价不同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作用。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基础
(一)内生需求的选择
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出现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迈进,在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人们以提升个人能力和推动未来职业发展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因此,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标,使其在职业岗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2019年5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退役军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六部门发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高职扩招的顶层设计,推动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与社会群众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热情相呼应[3]。因此,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政策支持的保障
职业教育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发展规模的壮大,逐渐显现出结构层次不完整的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高技能型人才供应存在矛盾。对此,为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更全面的政策支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完成现代化教育的重点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政策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建设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双元育人,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实训基地,完善多元办学格局,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4]。
(三)社会需求的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较大转变,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同,这种社会主要矛盾强调了需求质量的转变。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种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人才质量方面,提升技术人才质量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从社会产业人才供需现状中可以发现新兴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人才分布区域不均匀、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对此,为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在多样化高等教育院校建设中,要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快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紧缺岗位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满足人才需求缺口,结合新兴技术领域发展,通过开放型课程模块的设置,实现对社会热点需求的快速响应。
四、探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机制
为向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人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中,要围绕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方式从最初的校企结合,到过去产学合作,再到现阶段的产教融合,使企业实现了从参与到融入,拉近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在其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着重对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同时建立社会反馈和自身评价的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机制的全面推进中,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开展阶段性学习,院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开展。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生产技术和人才需求向院校提出人才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显著的针对性特征。学生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后可通过顶岗实习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参照校企签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对应的实习内容。此外,在协同育人机制中还可运用双导师制与共建产业学院的方式,由院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育任务,联合建立二级学院,建立协同育人双主体,强化产业需求和专业培养对接的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积极革新培养理念目标
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中,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技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作出明确,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念,立足职业特色对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和建构逻辑进行探索,解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目标含糊不清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方式与培养规格等提出要求,为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指导,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结合时代发展和企业职业岗位变化,促进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从守旧到革新的转变,打破传统学术本位的思想限制,落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紧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扬自身办学特色,坚持需求导向,发挥职业教育办学逻辑的引领作用,培养职业型、实用型人才[5]。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遵循渐进性和层次性的原则,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向上延伸和向下衔接,加强内部体系建设与完善,同时借助舆论引导使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其未来发展获得社会认可和动力支持。
(三)加强专业优质课程建设
在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后,要以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加强专业优质课程体系建设。选择与学位对应的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课程,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分析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岗位群职业能力与先进的产业链,科学划分职业活动单元,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等产业先进元素,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实习标准的制定,搭建数字化平台、专业化资源和项目化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