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分析
作者: 程杰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204名辅导员和200名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抽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受到职业培训、考核激励、团队环境和理论学习四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学院、辅导员个体三个层面、六个指标提出了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 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97-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辅导员”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关于辅导员研究的主题,大多数以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现状、提升路径为主,但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探讨的较少。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指明方向。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共计发放问卷21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4份,问卷回收率达97.1%。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通过Yaahp软件和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将理论研究进行综合归纳的方法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一)辅导员问卷数据分析
1.辅导员特征分析
本次调研,高职院校的女性辅导员(55.9%)要多于男性辅导员(44.12%),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符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性别结构的客观事实;从辅导员的工作年限来看,在职辅导员工作1~3年的为110人,占总人数53.92%,工作4~8年的为57人,占总人数的27.9%,工作8年以上的为37人,占总人数的18.1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职辅导员有一半多为新入职的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同时表明工作经验较为欠缺;从职称看,助教122人,占59.80%,讲师57人,占27.94%,副教授25人,占12.25%,高职院校辅导员职称主要集中在初级和中级,体现出辅导员岗位吸引力明显不强;从所学专业来看,按照所占比重所学专业分布分别为:教育管理58人,占28.4%,其他类146人,占71.6%,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学专业分布较广,体现了辅导员岗位的包容性,同时反映出多数新入职辅导员在工作中缺少理论支撑,后期辅导员培训工作量较大。
2.辅导员职业能力问卷及数据分析
本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卷的题目按照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行整合设置,将职业能力按照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专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类调研[1],具体题目和数据比例见表1。
3.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辅导员职业能力问卷设置了开放性问题,邀请辅导员填写您认为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因素,根据收到的问卷对相近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类,将共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见表2。
(二)学生调研数据的分析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量表,分别让大学生对同一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实际感受水平进行评价。项目评价测量采用李克特4级量表,全部为正向题。调查问卷中大学生所期望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前期通过线上线下共调研246名大学生,有效问卷为200份,具体学生特征见表3。
根据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对问卷的四大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统计,结果见表4。
针对“辅导员能对你进行思政引领”这一大类问题,选择“非常符合”的占39%,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0.5%,选择“不太符合”的占15%,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占5.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引领能力较为认可,从侧面反映出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能力,能够正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也符合现阶段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针对“辅导员能有效完成各项事务性管理工作”这一大类问题,选择“非常符合”的占41%,选择“比较符合”的占42.5%,选择“不太符合”的占10.5%,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占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管理能力较为认可,事务性工作主要涉及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好学生军训、有效开展资助及评优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的咨询和处理工作等。这说明大部分辅导员具备较强的事务管理能力,能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综合前两大类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事务性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这一大类问题,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0.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21.5%,选择“不太符合”的占31.5%,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占26.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满意度未达到50%,从侧面反映出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在大学生的学业和职业上提供有效指导,这与大多数辅导员均为应届毕业生直接应聘到辅导员岗位有关,他们大多没有社会工作的经验,符合现在辅导员的实际情况,辅导员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咨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大类问题,选择“非常符合”的占10.5%,选择“比较符合”的占32.5%,选择“不太符合”的占40%,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占17%。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太认可,从侧面反映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知识的欠缺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大部分辅导员岗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部分辅导员在部分领域有本领恐慌的现象。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主要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关联较大,同时突发性事件由于矛盾集中,也很难达到全员满意的结果。综上所述,在学生认知层面上,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上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的培养和规范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流程。
(三)专家调研数据的分析
专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按照三级设置,通过设置目标层、准则层和对象层的基本思路构建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学校因素、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分类收集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原因[2],将相近的问题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形成6个子影响因素,分别为政策落实、考核激励、团队环境、沟通机制、理论学习、职业培训,每一个影响因素在评价系统中都应相对独立,但各指标因素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联。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方便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落实,有效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专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前,已将辅导员问卷调查表和学生对辅导员的问卷调查表的信息跟专家进行反馈,专家根据前两个问卷的信息在影响因素模型中进行各影响因素重要性判别,形成判断矩阵,采用yaahp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权重值,见表5。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比重越高,则表示该指标越具有重要性,反之亦然。
由表5可知,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影响因素准则层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是个体因素,权重值达到0.5936,个体因素指标下的职业培训权重值极为突出,为0.4452,这表明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是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权重值处于第二梯队的是考核激励、团队环境和理论学习,分别为0.1178、0.1662和0.1484,这说明学校的考核激励政策有完善的需要,辅导员的团队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辅导员的个人理论学习尚需加强。权重值较小的是政策落实和沟通机制,分别为0.0393和0.0831,这说明辅导员比较认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对于辅导员的相关政策,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沟通还是比较畅通的。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政策在高校的落实效果需加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高校能及时将国家现行政策落地落实,但仍然有部分学校存在重学习文件、轻落实政策的现象。个别交流中发现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政策制度会被弱化。从而可以看出,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制度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成长。
(二)考核机制需改进
考核机制是评价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现有评价机制多表现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较少,不能完全反映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高校没有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或者评价指标太过笼统,不能进行定量考核,考核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二,部分高校针对辅导员考核多偏向标志性成果,比如获得辅导员能力大赛奖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获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获奖等等,这些奖项都偏重于科研,大部分辅导员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各大赛项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三)激励政策需健全
完善的激励政策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强大驱动力。高校的显示度大部分靠教学和科研体现,所以大部分高校的建设都是围绕专业教师制定相关政策。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相继出台辅导员的激励政策,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激励政策还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过度强调外在激励,各高校普遍存在通过提高辅导员福利待遇的政策彰显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却忽视内在激励政策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高校的认可度和专业教师相比不高,辅导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较低。第二,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度不够,各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大多采用正激励政策,主要体现为外在激励为辅、内在激励为主的政策,负激励政策实施的较少,总是抹不开人情,没有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较差的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批评和惩罚。
(四)消极环境影响
高校现行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辅导员工作社会认可度较低、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等消极环境影响因素,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较低,无心提升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第一,辅导员工作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从事较为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导致辅导员对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辅导员工作职业认同感较低,部分高校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视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跳板,时机合适就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转岗,他们并没有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和服务学生的信仰。这些消极环境因素会直接引发辅导员工作的倦怠感,阻碍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体系需健全
通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情况”这一问题的调研发现,有半数的辅导员表示自己在做辅导员工作前没有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都是后期在校工作后学习的。这和现行的辅导员招聘制度关联最大,辅导员岗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局限于相关专业,一般要求研究生学历即可,虽然招聘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因为没有系统的职业能力培训做保障,导致辅导员在专业化技能上的缺失,影响辅导员工作成效。
四、针对当前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高校要精准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建设的相关政策
为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各高校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指导各高校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指标没有根据地域、各高校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很难精准指导所有高校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
因此,需要根据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辅导员建设国家政策的精准性。第一,要确立辅导员的地位和核心作用,各高校要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化分工,不能将事务性工作变成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发挥思政育人的核心作用。第二,要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能力层级加强辅导员党团与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等职业能力建设,按照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推动“三教”改革,依托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联系高校实际推进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审。第三,要建立健全选拔机制,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开展辅导员招聘工作,严把入口关,将真正热爱辅导员岗位且有较强能力的人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第四,要设置监管部门,对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建设成果较差的高校实行预警和整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