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金惠红
[摘 要]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会产生重要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实例分析,提出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升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是实现课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至关重要。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研究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如倪晗等(2022)从课程思政课堂学习效果角度,建立了知识接受程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3个一级指标和理解、个人道德、高级思维能力等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峰(2023)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阐述了构建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内容、方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总体来看,目前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维度相对单一,比较缺乏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并深入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关可测量化研究以及量化评价模型较缺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克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片面及人为因素,笔者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中引入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增强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国家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为指导,聚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建构主义知识观、系统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将中西哲学、教育学、文化学原理与高职教育基本规律探索相结合,批判性地吸收“德知合一”的教育伦理、“德智体美”的教育思想。评价中既要考虑评价要素的层次性,又要考虑评价要素的覆盖面,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过去、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从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态度、目标、行为等出发,关注课程思政教学实效产生的教育活动过程和教育资源使用,结合教育评估应遵循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独立性和可测性原则,首先提出了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稿,运用专家打分法,结合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相关系数较大的部分指标,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教师素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学生成长。教师素养评价主要指教师的思政素养,注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主观态度、教学仪态、亲和力等方面的评价;课程建设评价即对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思政资源、教改研究、教学团队、社会服务等的评价;教学实施评价即对教师在课堂各环节教学行为过程的评价,主要包含思政的融入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程考核等;学生成长评价主要注重育人效果,即课程思政实施后,学生的参与状态、师生交往状态、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每一个一级指标都分别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分别为思政意识、主观态度、教学仪态、思政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思政资源、教改研究、教学团队、社会服务、思政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程考核、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学习效果17个。二级指标又进一步分解为39个(x1,x2,……x39)三级指标(见表1)。
二、评价模型构建
(一)确定模糊评价指标集
设评价对象集为A,模糊评价指标集B=x1,x2,…,xi…,xn(1≤i≤n),其中xi为指标集B中的n个指标。
(二)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分配向量
选定m个专家,基于熵权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通过m个专家对n个指标评价,最终形成m × n阶评价矩阵。通过对矩阵的标准化处理获得合成的评价矩阵U,U=(xij)m × n,xij代表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评价结果。
对于越大越优型的指标,处理公式如下:
xij′= i=1,2,3…,m;j=1,2,3…,n
对于越小越优型的指标,处理公式如下:
xij′= i=1,2,3…,m;j=1,2,3…,n
第j个指标的熵为:
vj=-k (Yij1nYij),j=1,2,3…,n
k=1/1nm Yij=xij′/ xij′
熵的冗余度为:
dj=1-vj,第j个指标的熵权定义为
wi=dj / dj,
最终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w=w1,w2,…,wj…,wn(1≤j≤n),wj为评价指标集B中的n个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各指标权重值满足归一化条件,即 wj=1.
(三)建立指标评价矩阵
确定评语集C=c1,c2,c3,…cp,对每个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获得评价矩阵:
每一个评价对象都可建立一个评价矩阵E,其中Ei=(ei1,ei2,ei3,…,eip)为第i个指标xi的单因素评价,eij表示第i(1≤i≤n)个指标xi具有第j(1≤j≤p)个评语cj的程度,一般将其归一化,使其满足 eij=1.通过运算可得模糊评价结果:
R = W·E
(四)求出综合评价结果
设定ci(ci∈[0,100]),求出每个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
(五)实例分析
1.模型应用
建立好模型后,笔者选取某校225名教师为评价对象A,应用该模型进行试评价。模糊评价指标集B=x1,x2,…,xi…,x39。邀请10位专家,运用熵权法获得权重向量如下:
w=0.038,0.024,0.023,0.024,0.034,0.030,0.027,
0.034,0.027,0.025,0.025,0.026,0.018,0.018,
0.018,0.026,0.018,0.021,0.01,0.009,0.009,
0.015,0.041,0.038,0.035,0.036,0.029,0.034,
0.032,0.030,0.025,0.027,0.022,0.023,0.024,
0.034,0.022,0.021,0.028
对39个指标分别确定评语集C=c1,c2,c3,c4。对每个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一个评价矩阵E。运用Matlab运算得模糊评价结果R = W·E。设评语集中的ci(ci∈[0,100]),c1级为100分,c2级为75分,c3级为45分,c4级为0分,最后可分别得出每位教师的综合评价结果(限于篇幅模型数据略)。
2.结果分析与反馈改进
从评价结果看,评价对象课程思政总体教学质量较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教师的育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淡薄,存在形式主义、表面应付的现象。二是少数教师不愿增加备课量,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中怠于搜集相关课程材料,也没有进行相关教学研究。三是有的教师没有将课程特色与学生学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难以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亟须进一步加强。
学校要建立健全对课程思政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跟踪机制,建立课程评价档案,引导教师对评价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一)析学情——理清课程思政有效性制约因素
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感受者和检验者,要增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必须以科学的学情分析为基础。我们一直在提“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仅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学生角度,围绕学生成长与收获,理清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比如,高职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生源多元化,如浙江省的高职院校有三校生源、普高生源、3+2生源等。我们要对各个生源类别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客观分析,要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如每学期教学伊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一次学生现状、思想动态的调查,然后结合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进行施教,更容易产生“如盐在水”的教学效果。又如,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知识接收和吸收消化存在一定的困难,所学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认真分析学情,关注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耐心辅导。再如,高职学生来自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占比较高,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的认知水平相对偏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也较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是很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需要教师平时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正向鼓励和激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学情分析的课程思政更有助于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课程思政由量的积累转变到质的飞跃。
(二)组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供给
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所以思政内容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岗位工作等过程中挖掘高质量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丰富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在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我校轨道学院的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课程是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课程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车辆检修工岗位需求,在地铁车辆传动系统、牵引制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等五大模块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能分析车辆电气原理,会诊排车辆电气故障”等能力培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序化课程体系内容,融入科技报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五方面的课程思政内容。以真实生产案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轨道交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支撑,不断加强和健全思政育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