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

作者: 李元元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和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亚洲史上首个数字火炬人亮相,“数实融合”的背后,VR技术已经融入亚运元宇宙的方方面面,为全球观众带来全新的智能观赛方式。与此同时,更多的智能技术也走进了课堂,根据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实践教学的需要,VR技术因为其虚拟再现的真实感知,也被应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课堂中,此举不仅降低了外出实践教学的风险,还满足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堂的需要。

[关    键   词]  VR技术;高校;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141-04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提升人们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讲述知识的课堂,同时还承担着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国外学者曾运用实验分析VR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新事物的情况,其结果表明沉浸式VR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1]。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VR教育学习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影响力[2]。相较于传统的讲述式思想政治课堂,融入了VR技术之后的思想政治课堂,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鲜活地将学习内容展现出来,借用新时代的新优势,思想政治课堂也能用更吸引人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

一、VR技术

(一)VR技术简介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即将虚拟的场景真实再现,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仿佛置身真实环境中,沉浸式感知。VR所展现的场景立体感强烈,有可触摸的感觉。从1929年至今,VR技术从蕴涵、萌芽、理论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已经实现了包括影视、教育、医学、军事、航空等多领域的应用。

(二)VR技术的特点

沉浸式体验是VR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它能够让用户身处虚拟场景中,想象自己已经成为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身体接收到刺激信号,不仅在视觉、听觉上有直观的感受,甚至在嗅觉、味觉上还能够感受到刺激,让体验者在思维上产生共鸣,从心理和身体上感受自己在虚拟的真实世界中;交互式体验是指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的互动,身处其中得到计算机系统发出的反馈,比如当用户通过设备操作场景中的物件,该物件会根据指令做出反馈,和用户进行互动;多感知性即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用户感受到触觉、听觉、知觉等人类所具有的感觉;想象性是指身处虚拟现实场景中,用户可以和场景中的物质互动,并能够发挥想象,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物质,创建新的环境。

二、VR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学入脑中,同时还要将书本中所展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用来指导实践。刚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即将或刚刚成年,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的学习方式为家长和教师监督,考入大学的学习目标也很明确。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变成了自觉式。没有了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加之没有之前高考的压力,学习兴趣会相对减弱。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不容易消化吸收,教师“填鸭式”讲述不能将思想理论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VR实践教学软硬件系统同时作用,课堂可实现VR多人互动学习,借助VR一体机头盔,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在虚拟场景内的位置,也可以调用虚拟场景内的相机查看不同位置的场景,虚拟仿真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学习。一方面,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的方式满足学生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利用VR沉浸、交互和构想的技术特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走进“真实场景”。跟随新时代成长的一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接触的VR技术更多地应用在商超游戏设备上,其虚拟现实的功能仿佛将人们放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比如,当你想要感受古老城堡的魅力,选择城堡系列,带上VR设备便能置身其中,穿梭在城堡建筑真切地感受到其古老的气息;当你想要体验过山车,也可以选择乐园系列,借助VR设备,伴随晃动的座椅,身心都感受到刺激。所以,VR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使用,能够引起学生的巨大兴趣。

(一)打破时空局限,再现真实场景

近年来,实践课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学期需要有三次课外实践课,实践课的内容多为红色景区参观,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拍摄视频、照片等,并写下观后感。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要组织一次当地的课外实践课,如周末统一至周恩来纪念馆,需提前和学生做好沟通,做好纪念馆预约工作,并提前安排好大巴车,做好一切沟通工作,最担心的还是学生在校外的安全问题,不可控因素较多,也不能保证周末每位学生都能到纪念馆。而想要组织一次外地实践活动,难度更大。但利用VR技术,如体验长征路,即可将场景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体验先辈们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打破时空局限,身处其中,将案例鲜活化,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效果。

(二)引起情感共鸣,培养正确价值观

最开始的教学为课本加板书,而时代的发展也将科技感展现在课堂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逐渐增加了幻灯片、视频、音乐等,学生也可通过App、公众号、小程序、喜马拉雅听书电台等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幻灯片、视频教学多为教师讲述,学生被动听讲,而公众号多为自主式学习,对于自我约束力弱的学生来讲,效果不佳。VR技术最大的特点,也最为吸引人之处即为其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在虚拟再现的场景中感知、互动。如在VR技术帮助之下,飞夺泸定桥虚拟再现,学生如站在桥上的紧张感、先辈们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都让他们从身体和心理上有真实的感知,产生共鸣,进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的引导作用。体验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将主流价值观念深入脑中,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打造信息化课堂,体现改革创新

5G时代的优势,也应该应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信息化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难点。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它的革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教师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授课。能够把信息化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体现了学校的大胆改革创新,这是一种信息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3]。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又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4]。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课堂提供了方向,将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既符合教育规律性,又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激活大数据时代教育创新的举措。

(四)创新教学方式,增进师生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课程,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教师的专业度、亲和力、授课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收效果。对于新时代长大的学生来说,VR技术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也在日常游戏中广泛应用。将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讲述,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这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会从心理上主动接受;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述内容更多为VR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而需要学生接收的课本知识可以很好地从VR技术当中获取,带着平时打游戏式的放松心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可以让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因此变得更加顺畅,良性互动也能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难点

(一)VR技术引进思想政治课堂成本较高

VR技术的引进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专门用于VR技术与各学科的结合应用,此类方法前期实验室建设投入成本较高,但是不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使用,还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建好的实验室可以长期使用,资源归学校所有。另一种是引进VR技术,不建设专门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学校需安排简单的智慧教室用于VR技术的运行。智慧教室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相对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成本较少,VR技术引进之后,学校若购买相应设备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用于日常设备维护,且VR技术使用会有一定的年限。若采用VR技术公司提供相应的设备及资源,收取一定租金的方式,后期维护等依然需要一定的资金。就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来说,用学校原有的智慧教室安排VR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授课,仅仅是购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四门课程的案例资源包尚需一百万元左右,更不用说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方案,小则上千万元,大规模实验室的投入成本更是让很多学校无法接受。所以,就VR技术的引进成本而言,已经成为制约其被引入高校的因素之一。

(二)教师缺乏VR技术方面的教学经验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也逐步将VR技术引进学校,努力打造新时代信息化课堂,但VR技术的最新引进,也意味着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资源选取、企业洽谈、技术引入、反复试验、课前模拟、课堂使用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教师先去操作,并进一步熟练之后才能在课堂上使用,成熟的推广需要较久的时间。就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而言,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VR资源为红色故事等,资源选取有关意识形态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严格把控质量,这也关系到课上学生价值观引导,不能出现丝毫的错误导向。资源确定之后与相关制作公司商谈VR技术引入事宜,并在学校反复演示使用方法,待教师熟练使用之后,请学生分批次来智慧教室参观等都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没有什么经验可谈,需要自己一步步摸索,时间较长。对于上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一次次上课、磨合中一步步解决。学校缺少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文科类教师,比较擅长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把控VR资源内容的质量,但是对数字技术的学习不太擅长,进一步熟练掌握VR技术也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过于依赖技术可能会弱化教师主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初衷是落实立德树人,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VR技术引入课堂当中,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跟随新时代创新发展步伐的举措。这种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技术宰割的情况。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在VR技术开始使用时,教师和学生都不熟练,跟着VR技术的步骤指引一步步来。被指引的过程,也是依赖VR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就从引导变成了被引导,因为在技术领域的不专业,很可能反过来让技术成为课堂的“主导”,正如马克思曾经所说,我们人类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是在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力量则转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5]。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技术的使用,学生又同时过于沉溺此类“闯关游戏”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最终会失去思想政治理论将VR技术融入教学的初衷,没有做到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