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建设:功能、困境、需求与破解
作者: 薛彬 杜燕
[摘 要] 校友资源是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助力,但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为合理适度利用校友资源,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建设的功能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面向沧州交通学院1015名校友展开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实际需求,收集其反馈建议,最后针对性提出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健全校友服务机制、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夯实专业实践课程。
[关 键 词] 校友资源;就业;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65-04
自2020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迎来了毕业生的就业“寒冬”。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因其受财力、资源、生源等诸多限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破解此难题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校友是高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重要而宝贵的优质资源,具有分布地域广阔、行业覆盖众多、层次跨度全面、资源掌握丰富等优势,可作为解决民办高校就业难题的品牌资源、育人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力资源。
尽管如此,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合理适度,谨防将这种“可持续资源”变为“一次性资源”,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切实了解校友资源建设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发展进一步完善校友资源建设路径,尽可能实现校友、在校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以及情感、事业共生。
一、功能: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校友资源对于民办高校就业渠道的拓宽和稳定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加强校友资源建设,有利于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当前“内卷”的就业竞争中不占优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就业积极性,导致“慢就业”现象形成。此时,校友的成功案例往往能提升在校生的就业自信。
第一,民办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普遍较低,无论是知识储备量还是社会认可度,均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校友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背景,其通过不懈努力获得的骄人成绩,对于在校生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切合实际的,更容易被接受和模仿,能有效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
第二,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会摒弃原来的目标和方向,浪费很多就业机会。校友经历过学习、择业、就业的全过程,可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为在校生指导方向、答疑解惑,提升其对就业的认知水平,消除其可能存在的迷茫和彷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校友资源建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民办高校就业难题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就业渠道不畅。学生在求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岗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只能希冀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但由于社会普遍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很多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是否与自身需求匹配产生了质疑,不乐意向民办高校投放太多的招聘岗位,使得学校难以获得足够、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此时,校友的人脉网络往往能为在校生提供较为直接的信息和机会。
第一,民办高校校友通常分布在各行各业,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得本单位人事部门及同行业其他单位的最新招聘信息,相对于社会上其他就业信息源,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通常更有价值和针对性。如果校友愿意及时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在校生,无疑会很大程度上打消后者的求职顾虑,大大提升其就业效率与安全性。
第二,民办高校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需要有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目前,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而校友则可利用其所在单位的便利条件为在校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利用“校企合作”等途径吸引大三、大四的在校生前来实习,帮助其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加强校友资源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就业品牌
对于民办高校,提升其社会认可度的关键在于:勇于树立就业品牌意识,努力加强就业质量水平。而这也恰恰是学生就业水平得以持续提高的重要基础。校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很多民办高校都开设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授课主体通常是高校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对行业和市场变化动态把握不足。校友则往往更熟悉真实的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能辅助高校教师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为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民办高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具有紧密关联,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就业质量。校友群体本身可作为学校宣传招生的标本或形象代言人,特别是优秀校友,能够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引导作用。
(四)加强校友资源建设,有利于形成“校友、在校生、学校”的共赢共生
民办高校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在校生、校友与学校之间存在着经验信息和物质能量的交流,以及以情感为基础的社会共生关系。加强校友资源建设,有利于形成三者之间的“情感共生”与“事业共生”。
第一,校友离开学校后对校友身份的认同直接决定着他们对母校的反哺意愿。作为在校学生和已毕业校友之间的桥梁,民办高校如能加强在校生的爱校情怀,同时加强与校友的交流和沟通,则有助于形成“情感共生”。
第二,情感的维系与深化来源于母校和校友、校友与校友常年不间断的合作发展。通过行业校友联盟,可实现校友行业资源最大化,促进校友事业发展;校友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来,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母校事业的共发展。
二、困境: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建设现存问题
现阶段,民办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利用情况普遍不太理想,大大制约了该资源在促进就业方面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校友资源建设缺乏全局思想观念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的校友工作整体起步较晚,大多数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校友工作职能部门,而是将此工作隶属挂靠在学校校办、党办、招生就业办等职能部门之下,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顶层设计存在缺失。
(二)校友资源建设缺乏与日常工作的有效融合
当前,已有不少民办高校开始重视并研究校友资源对推动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导向作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大多只提出了相对宏观的建议,缺乏对校友资源如何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深入探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校友资源建设的真正落地。民办高校只有将校友资源建设与日常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切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互惠共生”。
(三)校友资源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服务意识与机制
校友在大学四年间积累的对母校的真挚情谊,是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众多校友积极主动反哺母校的重要情感源泉。但当前不少民办高校在校友工作中存在狭隘思想,单纯将高校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为教育资源的“供给方”与“接收方”,一方面忽视已毕业校友的情感需求,形成单方面索取校友资源的错误倾向,使校友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校友资源流失;另一方面缺乏对在校生(未来校友)的有效关注,未建立其与校友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无法使在校生从中获益,也淡化了其毕业后作为校友服务母校的意识。
三、需求:来自校友的期望、建议与反馈
为探索解决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建设现存问题的路径,本研究以沧州交通学院为例,于2023.02.27~2023.03. 08期间,利用学校就业信息网(http://job.czjtu.edu.cn/),采用问卷调查法向2012—2022年毕业的校友发放了在线问卷,共计回收1015份有效问卷。
问卷共包含19道题目,涉及个人信息(5道)、校友期望(5道)、就业建议(6道)以及教学反馈(3道)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问卷全部匿名作答,回收后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人信息
回收的1015份问卷显示,参与调查的校友遍布2012—2022各届毕业生,其中近六年毕业的校友占到84.24%。在若干专业中,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校友反馈较为积极。参与调查的校友现多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制造、水电热燃气供应、建筑、金融等行业,基本与所学专业一致或接近。从工作地点看,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或是与学校所在地邻近的河北、山西等通常作为校友的首选,也有部分校友选择了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从单位性质看,有67.98%的校友来自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
(二)校友期望
校友们普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友活动,其中26.76%的人认为该活动可增加其对母校的归属感,25.56%的人认为该活动可增进其与其他校友的感情和联系,21.73%的人认为该活动是难得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机会,另外24.95%的人则是为寻找就业创业的机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更好地参与校友活动,校友希望母校能提供以下几种服务:及时通知、发布各类校园活动信息(17.61%),举办校友聚会聚餐活动(17.77%),收集并分享各行业最新信息(15.83%),协助校友在校各部门办理相关事宜(11.15%),制作并派发校友期刊等纪念刊物(17.12%),建立行业校友会,促进校友信息互通(19.22%)。同时,校友们还希望母校能为自身发展提供来自职业生涯的跟踪指导(25.14%)、项目合作优先照顾(28.21%)、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深造课程(27.09%)。
校友们时常关注母校的最新动态,他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公众号(32.92%)、学校或校友网站(23.66%)、微博(16.67%)、电子邮件(13.79%)和短信(10.29%)等渠道获取学校的最新资讯(25.76%)、专业发展动态和学院老师的相关信息(26.84%)、校友活动资讯(26.41%)以及其他优秀校友的最新动态(20.78%)。。
(三)就业建议
校友们的切身经验往往可以为在校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建议。校友的首份工作通常是通过学校推荐(29.56%)、媒体网络(27.09%)、亲朋好友推荐(15.76%)等途径获得,其他校友资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较小。
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认为影响在校生求职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方向(13.72%)、学历(10.13%)、学校声望(9.49%)、学习成绩(6.54%)、外语水平(2.95%)等。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在校生的事业心责任心(14.3%)、专业业务能力(12.96%)、敬业精神(12.47%)、人际沟通能力(10.76%)和团队合作精神(10.15%)。
为更好地服务在校生求职就业,学校应当为其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30.05%)、分享行业动态(22.66%)、提供就业机会(28.08%)、提供项目合作机会(17.24%)等校友资源。校友希望通过网络通讯(35.47%)、面对面座谈(23.15%)、经验视频展示(22.66%)、讲座或报告会(16.75%)等形式帮助在校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困惑(34.94%)、熟悉实际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26.02%)、提升学习做事的积极性(20.48%)以及宣传职场相处之道(16.39%)等。
(四)教学反馈
校友们对母校整体教学情况较为满意,75.37%的人认为母校教学水平可达到“良好”及“优秀”。为实现教学就业互促的目标,校友认为母校应着重改进“课程设置”(44.15%)和“工作实践”(40.47%)两个环节。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重点加强实践类课程(28.72%)、专业类课程(27.69%)和职业规划类课程(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