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反思
作者: 陈为化[摘 要] 全媒体的到来使得信息狂欢成为现实,也引发了信息快餐的方兴未艾、信息对话的实时在线和信息孤岛的加剧形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狂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信息快餐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信息对话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信息孤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要坚守初衷,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定好方向,促进技术与教育融合;抓好队伍,提升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健全保障,实现改革有序协调。
[关 键 词] 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06-04
全媒体时代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理清全媒体的本质特征,探索全媒体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掌握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遵循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议题。
一、全媒体特征分析
全媒体的概念自1999年首次提出,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这一概念主要在新闻领域初露端倪,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逐渐成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产物被广受关注,成为新时代新闻传播行业转型期的关键词。相比传统媒体,全媒体具有其时代特征与技术个性。
(一)信息狂欢成为现实
从信息获取角度而言,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一般都关注信息的真实性,信息发布主体对于信息来源进行整理与编辑再进行公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但在全媒体视域下,原本是属于少数人群所拥有的信息媒介传播权利被广大民众所获得,凭借手机、电脑任一媒介都可以创造属于大众的信息传播空间。各类App的出现也大大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路径,为每一个信息的创造者提供了相对而言公平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各类风格不一、来源各异的信息获得成为可能。在这一时代,人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事事都成为可能的信息点,信息的聚合化达到了最佳。同时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传统的媒介停留在特定的某一阶段,不管是内容传播的角度还是数量都受到限制,但全媒体视域下的全员媒体和全程媒体使得细节化的内容以及多维的信息传播视角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事件,由于传播主体和传播角度的不同都有可能实现传播效果的不同。在这一视域下大众享受到了信息多元、多维、多渠道的冲击,唾手可得的信息内容使得信息狂欢成为可能。
(二)信息快餐方兴未艾
从内容编辑的角度而言,一直以来传统媒介都是致力于真实、客观的信息传播准则,因此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都趋于谨慎与保守。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传播者和意见的输出者,同时手机等微媒介的产生使得信息接受成为日常行为。在逐渐宽松而又便利的信息传播机制下,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形式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手指轻轻点击就可以通过媒介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式人群对于传播内容进行个性评价与分析,一时间内容的生成应接不暇。但就知识的生成机制而言,“意义的生成,包含了和世界遭逢时的事态,以及将此事态植入文化的合宜脉络里,以便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1],信息获得要实现知识的转化势必要与个人相联系,融入个人思考,关联个体经验;回归个人实际之后才能实现理解与深化,生成个人意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在看似自由化的信息获取背后实质是个人思考的减弱与个人主观意识的丧失,看似海量的信息背后实质是知识的匮乏,看似个人观点的生成也不过成为他人想法的复述。在个体的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全媒介时代人人都在享受信息盛宴的背后是信息快餐化与碎片化。
(三)信息对话实时在线
从信息传播路径来看,传统媒介的显著特点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受众在传播路径上处于尾端,属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但全媒体视域下全员媒体和全过程媒体使得“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信息传播双方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交流互动。”[2]这是新媒介技术优势最明显的体现。在此技术支持下,受众不再是最为被动的传播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机制中来,在媒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在信息爆炸的狂欢中获得了自己的选择权利,打破了传统媒介中信息输出者的权威地位,掌握了话语权。同时新媒介打开了全员媒介的新渠道,普通受众也有权利成为信息的创作者和舆论方向的主导者,信息传播与舆论推动拥有了新的中坚力量,任何一个人的参与都有可能改变传播路径与内容。全媒体视域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信息生产主体和接受主体逐渐多元化,信息输出者和受众在线上进行实时对话与互动反馈成为现实,而原本的话语权威者地位在不断被消弭和边缘化。
(四)信息孤岛加剧形成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而言,传统媒介主要是以文字和图像为主要形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但发展到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功能限制,利用新技术将开放性、多元化的媒介平台进行集中管理,集成信息、社交、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媒体形态,体现了信息传播效果的聚合化特征”[3]。开放性、多元化的信息化媒介平台实现了个人表达意愿与喜爱偏好的自由表达,全媒体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作用下突破了传统媒介传播效果见效慢、用户定位不精准等问题,更好地满足了个体的信息需求。但同时各类平台的蜂拥而上使得如何抓住用户受众,满足受众喜好成为媒介所关注的对象。在市场机制追求流量最大化的机制调控下,媒介不断深入挖掘受众需求,且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一部分,在兼顾信息传播与互动功能的同时成为隐形的商业化平台。在媒介对于个体喜好的预测和计算中受众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也在同质性的内容推荐中思想被束缚、视野被限制、行为被引导,算法推荐下个体看似在享受海量的信息,但实质正在被计算、被推荐。受众无意识且不自主地呆在自己与大数据共同构建的信息茧房中,成为茫茫信息海洋中不自知的被隔离的孤岛。
二、全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逻辑关系分析
时代是一个与人与事密切相关的时空概念,在一定时空环境下个体的发展都会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全媒介时代具有其特殊的时空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审时度势,厘清新时代的特点与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推进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一)信息狂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全媒体视域下信息狂欢成为现实,在信息裹挟下个体在获得信息自由的同时也面临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弊端。海量信息里掺杂对与错、真与假、是与非,而且在算法推荐的加持下,个体接收到的同质化信息越来越多,容易产生接受信息及真实体验的错觉,继而在基于表面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判断与认知。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一弊端尤为突出。大学生多处于经历不够丰富但又渴望扩大认知的阶段,价值观念处于萌芽还待坚定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极容易受到媒介的引导。因此,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正确引导的作用被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发展到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已经从鲜明对抗转移到网络这一虚拟战场,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外来思想文化在精心粉饰后被隐匿化传播,这也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在不断扩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管是公开化的还是隐匿化的阵地都需要去占领,信息狂欢的全媒介同样如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作用还是意义都在被扩大和被提升。
(二)信息快餐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
全媒体视域下信息快餐化意味着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逐渐碎片化,看似了解了海量信息的背后实质是个人认知的简单化与浅显化,当个体感觉到时间精力投入与获得不对等的时候便产生了信息的迷茫与焦虑,更容易导致个人成长的困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4]其是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在遵循个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引导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旨在通过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个体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个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表象习得规律。在全媒介这样一个思想混乱、观点繁杂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恰如其分的作用发挥和引导能够缓解技术化背景下个体的迷茫与焦虑感,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培育有担当使命、有理想信念的青年的同时强化个体科学选择信息、内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实现个体应对自身发展困惑、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能力的提升。
(三)信息对话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全媒体视域下信息发布者与信息受众间搭建了一条反应及时、沟通迅速且无障碍的对话通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对话。全媒体在生活、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推广与不断渗入也大大改变了传统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利用全媒体平台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挖掘个人喜好、掌握个人思想动态,同时将全媒体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实现针对性或者一对多的思想交流与对话,这也将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媒体视域下具备了更多的互动渠道和亲和力。不仅如此,全员媒体和全程媒体等特质使得全媒体视域下的互动多为多向互动互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信息接受者与创造者双重身份,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得到提升甚至转变,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进一步淡化和消弭,这无疑从客观上拉近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同时倒逼教师为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和教育内容来进行沟通与交流,从某种程度而言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四)信息孤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
全媒体视域下信息茧房的形成导致了海量信息背后是算法推荐下个人信息获得的同质化和被动化。但其形成的根本遵循还是基于个体主观选择的产生与个人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喜好,只是说技术的加持下使得这种偏向性更加被强调和强化。可以说,个人信息孤岛其本身就是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强化,教育客体的特点转变势必将刺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信息孤岛背景下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高校不可避免的时代任务。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观点引入教育个体关注视野,并且激发个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持续关注与情感认同,继而能够屏蔽信息爆炸以及知识碎片化等现实障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所要考虑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倒逼教育者站在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需要和喜好,以新时代学生个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优化教育过程的发生、教育形式的选择以及教育内容的遴选。可以说,全媒体视域下信息孤岛的形成将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更为个性化的方式满足时代所需。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
全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坚守思政育人初衷,把握好时代机遇,抓好队伍建设,优化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坚守初衷,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的稳定,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国家的立国之本,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方式的大变革时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全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还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建设等诸多要素。影音下的信息爆炸带来了信息的狂欢盛宴,信息快餐带来了意识形态的鱼龙混杂,信息对话进一步释放了学生个体的自由与天性,而信息孤岛则加剧了个性的张扬和固化。如若放任个体的发展则将可能导致个人价值导向的混乱与错误,而如若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则有可能被西化、被侵蚀。尽管全媒体发展是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要亦步亦趋和简单跟风,初衷与本质的坚守是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变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讲道理’的学问与活动,旨在使人们认同‘道理’、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自觉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达到思想统一、力量凝聚、行动一致的最终目的。”[5]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抓好“讲道理”这一本质,坚守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在全媒体视域下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坚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衷,在变革的过程中有所坚定,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