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助力内蒙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寻
作者: 陶文辉 白洁[摘 要] 内蒙古高职院校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职业高校,具有为地区培育大工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技术技能传授,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在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结合点上挖掘不够。从民族文化助力内蒙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这一角度切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将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职业院校“1234”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内蒙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14-04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是为内蒙古地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大重点工作所需人才支撑的坚实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技术技能传授,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技术技能这条腿长、人文素养这条腿短,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地区民族文化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传统悠久,资源丰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全过程,对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培育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职业品质,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觉价值取向和高端行为准则。培育师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职教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自古以来,工匠精神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不仅只是一种劳动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强国,创新是一个决定因素。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内蒙古地区千姿百态,复杂精致的青铜器、纹饰丰满制作精湛的金饰、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陶器等文化印记,凝聚着艺人的智慧,展现着追求完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可以激发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造出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满足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蕴含着工匠精神的民族文化的浸润,可以感悟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其实存在于看似寻常的民族技艺中、蕴含于我们熟悉的地域环境中,可感可触。领会到匠人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精神追求,可学可用,进而激励学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把所学专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并为之不断进取,努力成为技术高超、独具匠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提升办学竞争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的诚实守信和尊师重道、墨家强调的忠诚、坚定和执着、坚韧等优秀思想品格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吻合。历史上,内蒙古自治区所在的北方地区的工匠大多富情怀、守信义、重和谐。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坚定、踏实、注重品质、坚忍不拔的习惯,形成立身为本、尊敬师长、诚实守信、互助包容的品质。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彩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都是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宝贵教材,对于增强民族地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四)营造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的重要载体
“高等院校作为传播和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与生俱来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与开拓者,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科技浪潮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并将其与当代新型科技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迫切需要激发优秀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引导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统一起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当好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担当者和践行者。
二、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如涓涓细流共同构成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文化土壤、丰厚的历史积淀,自古以来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三大主源和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赋予了内蒙古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应扎根地方汲取营养,系统挖掘民族文化宝藏中工匠精神的传统意蕴和时代精神,渗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播民族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当代工匠。经过对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调研,发现民族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民族文化深度挖掘、传承不足
民族高等教育不单只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样应承担搜集、整理、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曾涌现出很多出色的工匠,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鲜有学生了解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少数民族工匠。以笔者所在的鄂尔多斯市为例,传说居住在乌仁都西山的工匠尧勒道尔玛凿山雕石,炼铁造器,技艺高超;札萨克旗王爷鄂其尔胡雅克图就是技艺娴熟的铁匠,会制作各种铁器,擅长挂马掌。这些技艺无一不是工作态度与精神品质的完美体现。这些民族文化宝藏在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院校中挖掘和传承不足。高职院校在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上作用发挥不够。
(二)推动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较少涉及民族文化的内容,而民族文化中珍贵元素恰好是课程思政的宝贵素材,如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保护名录的鄂尔多斯服饰,传承元代蒙古宫廷服饰文化精髓,结合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特点,吸取汉族文化营养,是蒙古族服饰艺术百花园的奇葩,其中的头戴,融绘、缝、绣、镶嵌、编织、穿引、打制等工艺为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头饰之冠”;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保护名录的鄂尔多斯马具制作,用鬃毛、皮革、帆布及玉石、金属等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涉及木工、铁匠、皮匠、刺绣等多种工具。这些技艺体现着工匠精神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价值内涵,具有内蒙古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贴近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容易建立情感共鸣,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宝贵财富。一些高职院校单纯追求同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水平,甚至与国际接轨,无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珍贵元素,舍本逐末,丢失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三)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足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还较为传统、单一,制作过程耗时耗力,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与大众消费融合度较低,且尚未形成产业化局面,客观上与高职教育接轨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提出,以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抓手,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本身也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应有之义,彼此相融相生,相辅相成。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新发展的责任,培养善于运用文化符号和形象IP来创作和生产受众喜爱的且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的技术技能人才,把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传播出去,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三、民族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国工匠,既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还要从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笔者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行动”的“1234”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期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围绕“一个中心”
民族文化助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工匠精神”培育这个核心,高职院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学工团委及系部通力配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抓好落实,校企合作企业和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参与,形成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如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内蒙古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各少数民族人民长期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其助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都饱含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先辈留下来的文化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和丰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尤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服从社会主流思想,这是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准则。
2.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实践地和传承地。内蒙古自治区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沿革和人口迁徙,目前,除蒙古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49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兴趣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润物无声地融入,把高职院校学生培育成为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