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培育路径
作者: 奉旭晴[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优秀特质。加强大学生使命教育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深刻剖释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涵,探索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在逻辑,通过突出理论知识教育、注重红色文化濡染、优化使命教育方式、创新使命践行教育等方式推进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使命教育;内在逻辑;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18-04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学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鲜明指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重要性。红色文化是精神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厚、特色鲜明突出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教育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因此,深刻剖析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在逻辑,深入探究其培育路径,对引导幼师高专大学生立志做“大先生”,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内涵的四维剖释
(一)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学前师资的重要任务,幼师高专大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针对幼师高专大学生的使命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牢记投身幼儿教育和学科发展的赤诚初心。幼师高专大学生应将对这一职业的初步选择内化为投身幼儿教育事业的赤诚初心,外化为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时代担当。二是坚守用心、用情、用爱育人的道德情操。幼师高专大学生应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恪守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坚持用心、用情、用爱呵护幼儿的成长。三是锤炼科学育人的本领。幼师高专大学生应秉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锤炼幼儿教育的相关技能,以出类拔萃的能力和素质肩负起育人使命。四是厚植终身从事幼教事业的情怀。幼师高专大学生应将幼儿教育和推动学科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形成热爱幼儿教育和成就幼教事业的良性互动,厚植自身终身从教的情怀。
(二)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培养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幼师高专的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使命担当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幼教人才,培养能担当教育强国使命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培养目标:一是丰盈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认知,做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幼儿教师,为其践行幼教使命提供理论遵循和知识导引。二是内化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情感,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幼儿教师。幼师高专大学生应以自身幼教使命认知为基础,将认知内化为担负幼教使命的强烈情感,以使命情感驱动幼教使命的践行。三是提升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践行能力,做有扎实学识的幼儿教师。幼师高专大学生应对标幼儿教育的育人目标,以扎实的学识助力幼教使命的践行。四是弘扬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精神,做有仁爱之心的幼儿教师。幼师高专使命教育应将外化的使命践行升华为一种精神特质,从而深远影响其坚持仁爱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达到相应的育人目标。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要开展幼师高专大学生的使命教育,需明晰其内在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现有的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内容为基础,不断丰富其内容构成、价值延展。二是对标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措施精确。三是探析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中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特殊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事而化。四是明晰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面临的各种思潮,做到坚持斗争精神,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化解。[1]五是创新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形式,做到时时有使命教育元素、事事有使命教育内容、人人有使命教育意识。
(四)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核心价值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回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价值方面:一是有利于丰富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理论的建构。幼师高专大学生兼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群体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使命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使命教育理论的更新,丰富其理论内涵。二是有利于推动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模式的形成。目前全国幼师高专院校发展迅速,学生个性特点鲜明,对幼师高专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有利于形成特色突出、具有可推广性的使命教育模式;现实意义方面:一是有利于增进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认知。二是有利于丰富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情感。三是有利于坚定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意志。四是有利于提升幼师高专大学生的幼教使命践行能力。[2]
二、红色文化与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其主要原因是红色文化和大学生使命教育存在多重维度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两者在理论渊源、价值追求和实践向度上存在高度契合性。
(一)在理论渊源上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其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形态都是在中国革命实践进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文化样态遗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青年使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在中学时期就写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和人自身的完善是青年选择职业的重要指针。[3]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亦是青年使命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重视青年的历史使命教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新时代,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回应时代关切、人民所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红色文化的理论渊源与新时代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高度契合。
(二)在价值追求上相契合
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沉淀了革命先辈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理想,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穷苦大众谋利益的初心使命,是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中国人民无限的关爱。作为一种蕴含崇高精神的文化遗存,红色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塑造力,不仅塑造了革命先辈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洪流中救国救民的价值追求,还是新时代重塑幼师高专大学生价值观的有力抓手。红色文化帮助其正确认识其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三者的统一,使其在政治道路上获得引领、精神上得到激励、道德上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使命意识、坚定自己的使命意志。幼师高专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在这种红色文化的价值传承中得到发展和巩固。红色文化的价值追求恰到好处地映射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价值目标。
(三)在实践向度上相契合
红色文化是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红色文化的生成机理反映出红色文化的实践伟力和行动导向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红色文化不仅积淀了革命实践中的优秀文化因素、升华了优秀的革命精神特质,还引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行动导向力,不仅引领着革命先辈取得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还是新时代强化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重要支柱,引导其担负起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推动其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目标明确、行动自觉,折射出红色文化指导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实践伟力。
三、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其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而广泛存在,提供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资源和方向。目前,湖南省共有10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择其中1所,对其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一)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运用红色文化进行使命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与其运用红色文化进行使命教育的频率较低的情况共存。调查显示,68%的教师认为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非常有必要,然而有54%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红色文化相关素材进行大学生使命教育。教师对红色文化育人重要性的主观认识和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红色文化育人的低频率情况共存。
二是学生对红色文化提升自身使命感作用的认同感与其对红色文化了解不足的情况并存。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发扬红色文化与自身使命感提升的关系非常大,然而却只有大概6%的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湖湘红色文化或红色校史非常了解。学生一方面表达了对红色文化提升自身使命感作用的认同,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自身红色文化知识欠缺的实际情况。
三是学生认为自身使命感较强的认知定性与相当部分学生不愿意服务国家需要的实际行为之间的矛盾。调查显示,22%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使命感很强,能主动承担责任,但是谈到“如果祖国需要您去服务乡村,您会如何选择?”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服务乡村有顾虑。学生自身认知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矛盾。
(二)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涉及教师和大学生双教育主体,也隐含在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教育环境中,同时也牵涉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红色文化的整理推广。
一是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红色文化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体调查的幼师高专为近年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设立,思政教育师资主体为原中职学校师资。总体上,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师资配备还存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高专思政能力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这直接影响了红色文化引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是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宣传不充分,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近期设立的幼师高专还处于由中职到高专的制度性转型阶段,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工程和思政工作模式还处于探索期,这直接反映在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在综合运用红色文化的频率和力度上。
三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载体缺失,形式单一。红色文化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幼师高专还未对适合本校大学生使命教育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的梳理、选择和解读,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运用红色文化于大学生使命教育的行动中,也影响了学生运用符合幼师高专大学生使命教育特点的、可运用性强的红色文化内容体系进行自我教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