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索

作者: 张喆庆 楚心唯 查龙应 孙素霞 廖文镇 邓红 毛丽梅

思政教育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索0

[摘           要]  营养和食品安全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思政教育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整体缺乏新意、深度和广度,夯实教师理论基础,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嵌合在各个章节知识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70-04

引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的学科,前者主要探究膳食有益成分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通过膳食改善促进健康;后者则主要聚焦膳食有害成分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并提出预防措施。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颁布,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民营养状况及食品安全问题,普及营养学知识在疾病预防、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思政教育在预防医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思考和践行,旨在探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供同行参考。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关乎国计民生。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具备扎实的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颁布,更加明确营养和食品安全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在充分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的基础上将科学素养、责任担当意识、诚信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中,使课程内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全面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尤其是专业课程,将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课程思政旨在把思政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虽然课程思政发展已日趋成熟,有些高校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2],但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涵还需不断丰富,教学技巧也亟须改进,具体问题如下。

(一)思政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首先,作为预防医学的核心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医学理论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而非思政课程,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思政融入,占用了大量的课程时间,挤压专业课程时间,或者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在开头或结束时象征性地讲几句。

(二)思政教学内容枯燥,创新不足

思政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颖性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大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投入思政教育的精力相对不足,导致思政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最终使得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思政教学方法单一,技巧欠缺

既往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讲授为主,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不够,深度、广度及融合度不足,刻板地将一些思政内容生硬地加入课堂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进行即时评价,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佳。

(四)思政教学注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

实践不仅可有效延伸与补充理论教学,更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思政元素也往往只是生搬硬套到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内容空洞,缺少实践锤炼。因此,学生感受到的都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切身感受和体会思政教学所传达的信息,更难实现个体思想的塑造。

(五)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虽然纳入学生随堂评价、专家评价和同行互评等,但评价内容仍然聚焦于教学态度,如是否常与学生沟通或遵守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是否准备充分、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开展教学改革,并无针对性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更无较全面的思政内容评价体系和机制,这样导致思政教学流于形式,与学生的需求脱节,没有以学生为导向,难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的途径

提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强化教师理论基础,而且要基于课程设置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多样的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内容巧妙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采用 “量”和“质”结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并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不断优化。(如图1所示)

(一)强化教师理论基础,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践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每位教师都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教学能力,直接关乎思政教学效果[3]。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学习专业本领外,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具体方式包括:(1)授课教师要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特点,博览群书,关注思政,丰富思政素材,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并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2)教师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相统一,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成为塑造学生好品格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修身立德,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示范,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3)参加专门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培训,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探讨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以及“大健康”观,积极践行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4]。(4)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效果设计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持续增强教学效果。(5)研究生教学团队是实验课教学的重要组成,其优点在于更容易跟学生建立联系,但缺点是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能力还十分薄弱,需在授课前对研究生教学团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寻找恰当的融入点是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巧妙嵌入国家方针政策、时政新闻、名人轶事、真实案例等,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潜力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5]。

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讲解绪论内容时,教师可基于《黄帝内经》中的营养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膳食平衡的理念;讲解合理膳食时,引入《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内容,告知学生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合理膳食的著作;让学生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而自豪。在讲解特殊人群营养时,引入我国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现状;基于公共营养授课,讲解我国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变迁,以及全民营养周等营养工作者为宣传营养健康理念、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而做出的努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增强学生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讲解矿物质和维生素时,引入我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卫生部“铁强化酱油项目实施行动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及《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等在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病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基于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章节,引入“镉大米事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讲述特殊人群营养时,介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说明从国家战略和法律法规政策上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健康摆在第一位,增强学生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讲述谷类食物营养价值时,基于“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我国数亿人口的粮食问题的典型案例,树立学生“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理想信念;讲述营养与疾病时,介绍儿童营养学家苏祖斐、临床营养学家查良锭等优秀营养学家的感人事迹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护佑生命而战,甘于奉献的精神;结合国际形势,以中美大豆战争为例,说明贸易大战对国家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4.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及法制观念

讲述蛋白质章节时,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讲述食品污染及食源性疾病时,引入“麦趣尔牛奶丙二醇事件”“上海丙肝大爆发”“广州福寿螺事件”“地沟油事件”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食品安全对健康的重要性,强调诚信与法治是核心价值观。

5.强化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食品安全性评价与风险分析时,以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甲基汞引起水俣病事件、大米镉污染事件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向学生讲述可持续食物系统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6.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讲述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味精及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发现糖精的历史,使得学生明白如何基于小现象获得大发现,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四、加强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思政实施方法

根据“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精神实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推行“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思政教学同样需要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可以结合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基于问题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及混合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等平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构建一个专业性、互动性、探索性兼备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爱课平台和雨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提前发布课程思政的要点,鼓励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在课堂进行积极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7]。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章节时,可采用翻转课堂和同伴互评的教学方式,首先通过雨课堂发布翻转课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前文献和相关资料查阅,了解三聚氰胺事件和“大头娃娃”假奶粉事件,并了解最新蛋白质的检测进展,在课堂上通过小组PPT汇报和教师及同伴互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演讲和PPT制作技巧,并在互相质疑和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诚信和检测技术开拓创新的重要性;再如采用基于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在案例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和思政内容,基于“染色馒头”事件,讲解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种类和使用原则,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对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基于大米镉污染事件,讲解食品重金属污染的常见种类及污染来源,其危害、预防和管理措施等,并培养学生环保和生态平衡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