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农林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作者: 贾重建 吴刚 荣亮亮 丘继新 麦任娣 覃俏梅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途径。为充分了解课程思政在高职涉农涉林专业的实施效果,采用调查问卷探讨农林专业中土壤类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66-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自此,各高校开始从概念、内涵特征、实施路径等角度全方面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2,3],并将其作为三全育人大格局中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各环节,体现到教育全过程,融入教学全流程,落实在课堂主渠道[4],备受关注。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5],其育人效果呈现周期长、难量化等特点[6],因此全面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异常复杂,成为一大难题[5]。众多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研究,其中调查问卷作为一种显性的方式,广泛运用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7-9]。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农林高职院校,土壤类课程是农林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10],农业生物技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相关专业分别开设有土壤肥料技术、森林环境、植物生长环境基础、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等土壤类专业基础(核心)课。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农林专业中土壤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分析,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在农林专业土壤类课程中的实施状况,从而为今后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选取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农业生物技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从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展开调查,并使用软件Excel 2016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据统计,共收集412份有效问卷(如表1),其中农业生物技术专业92份,林业技术专业37份,园艺技术专业57份,园林技术179份,其他专业47份。在这些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149名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占比达到了36.17%。这一比例反映了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具参考价值的调查数据。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按年级分类,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已毕业的占比分别为56.80%、14.81%、16.26%、12.14%。这些数据展示了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仅有5.58%的学生参与者对课程思政不清楚,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的认知。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有74.27%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教师提到过课程思政,这个数据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融入思政元素。然而,只有50%的学生能够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听“思政”是“思政”的阶段,对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缺乏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甚至非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或者心灵鸡汤[11]。这种误解和不清晰的认识,无疑会导致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差强人意。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喜欢老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学生占比为77.43%,超过参与问卷调查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三。更令人鼓舞的是,91.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种积极的态度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接受程度。
在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态度上,54.85%的学生表示非常欢迎,40.7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不到5.0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或者没有兴趣。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也觉得非常有必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是融入的过程中却仅有一半的学生持欢迎态度。这可能意味着在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验感受、心理引导和调节等方面。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动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源头上解开学生的心结和困惑。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1.31%的参与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是非常有用的,能够给予他们积极的思想指导。这种评价反映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高度认可和接受程度。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中认为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表现对个人的影响较大及以上水平的占比为84.22%,这个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认为课程思政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程度较大及以上水平的占比为83.49%,这个数据反映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1.05%的问卷参与学生感受到了教师不止传授专业知识,还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其中感触比较多的思政元素包括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故事、专业自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课程思政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土壤类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实施所带来的效果等方面的反馈均反映出三全育人视域下土壤类课程思政的实施整体上是较好的,但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体系需深层次挖掘,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既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思政”的不同,又要避免陷入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政的误区,更不能一刀切式地进行统一评价[5]。
三、讨论
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我们依旧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趋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案例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但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时,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同时,在森林环境课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以实际的生态保护案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首先,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其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研讨交流等方式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其次,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使其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强的传授思政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实现。例如教师充分了解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后,便可以在森林环境这门课程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必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以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的项目来学习知识,从而增强实践体验;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VR等)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体验。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土壤肥料技术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前往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和实操,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检测和肥料配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森林环境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邻近的自然保护区或林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这些实践环节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后期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必须完善评价体系。首先,不断强化过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是否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还要考察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及学生对这种结合方式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其次,持续注重结果反馈。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作业情况以及评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反馈信息,以便发现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最后,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激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
四、结束语
本调查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农业生物技术、林业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多方面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接受程度及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有基本的认知,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不甚了解;大多数学生喜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且认为很有必要,但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表明学生对两者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对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受、心理引导和调节等。同时,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心理变化,及时解开学生的心结和困惑。
总体而言,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接受程度,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和不够清楚,因此教师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指导和教育。通过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本次调查仅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样本,未能涵盖全部学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调查范围,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在各地区、各类型学校中的具体情况,为完善教育改革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37(24):5-7.
[2]金伟,白舒娅.课程思政中的高校学生心理认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7):52-56.
[3]吴刚,贾重建.基于CNKI数据库的高职课程思政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36(8):23-25,28.
[4]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5]伍强瑞,柯心.回顾与展望: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述评[J].高教学刊,2021,7(25):168-172.
[6]余龙.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课程思政”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