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作者: 岑洁仪 倪燕
[摘 要] 应用型大学作为现今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近年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借助其特有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培养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如创新到创业的转换率低、创新创业政策普及不深入等问题,成为制约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云南工商学院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应用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本次探索,了解了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瓶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138-04
一、问题提出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工作是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事项。2022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汇集优质创新创业培训资源,对高校毕业生开展针对性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毕业生创新创业已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其中一项亟须落实的根本任务。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进入经济新形态的外部状况,因外部环境调整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成为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根本途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家庭层面对创新创业支持程度不高等问题,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在毕业时将创业作为就业选择的障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亟须进行优化及改善,推进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实现。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选取云南工商学院为主要调研案例。云南工商学院是云南地区应用型高校的典型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学校一直将双创人才培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拥有国家级重创空间,并牵头成立了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是地区性应用型大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典型院校。本项目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云南工商学院为例,探索现时地区性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更加精准地剖析构建适合地区性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调查除查阅学校相关文本材料,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相关政策等外,还使用调查问卷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回收率为 91.5%。本次调研使用问卷星对云南工商学院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数据来源包括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大健康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丝路学院、会计学院,涵盖云南工商学院所有二级学院。专业分布包括护理学、工程类、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经济管理类、文学类、教育类等,本问卷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个人基本信息、调查信息及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信息。
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部分为量表题,此部分问卷数据经SPSS软件可靠性分析得出α信度系数为0.977,信度较好;经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出KMO值为0.950,效度也较好。
本次调研对366名被调研者从教育程度、年级、是否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调查的基本信息结果见表3。
三、调查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高
本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及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程度对学生进行研究。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相关活动组织和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设等方面的满意度超过90%。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通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磨课、定期教学研讨等手段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进行统一培训,要求教师按纲授课,保质授课。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有了基本认知,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并且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参与到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如创新创业策划书的撰写、创业资源整合等,但是与此同时,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即使教师布置相应的创新创业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创新创业策划书,但是对于后期是否激励学生重视创新创业、在认知上有所提升以及行动上的改变,进而产生创新创业实践及行为还有待商榷及论证。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较高
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涉及问题中“你是否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约88.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有28.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仅有1.6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除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对创新创业进行了解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与认知。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学生自身认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但是在学生是否真的对创新创业入脑入心,是否深入,还有待考证。
(三)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意愿不高
从调查得知,了解挑战杯、三创赛、互联网+双创赛的学生占比较大,超过半数学生了解这些创新创业实践比赛,但是真正参与过创新创业比赛实践的学生仅占总数的31.78%。这就意味着,学校的宣传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但是在学生了解这些创业比赛而转换成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实践的比率还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6名学生没有参与过学校内部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也就是说,有接近45.36%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仅仅停留在创新创业课堂学习,而并未接触过任何创新创业比赛。
(四)家庭支持力度不足,大学毕业后创业的意愿较低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可知,仅有21.31%的家庭非常支持子女自主创业,不支持、无所谓和一般支持的占比达78.69%,总体来说,支持力度严重不足。366名学生中毕业之后选择创业作为就业选择的只有9.02%,工作、考研会作为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学生对创业作为其最终的毕业选择意愿并不高,尽管对校内的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较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实践设施设备及教学条件、实训实验条件有一定了解,但是从学生最终的就业方向选择可以看出,学生从了解创业到参与创业相关活动,再到真正进行创业孵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创业资金缺乏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阻碍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并且对于校内的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场所都比较熟悉,但是从最终学生是否将创业付诸实践,所占比例逐渐递减。从有良好创业意愿的学生中了解到,43.63%的学生认为,目前创业主要的障碍是资金缺乏。其中资金对于创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创业活动需要长期资本投入,因此无法解决学生的创业资金问题将会成为学生真正创业实践的主要障碍(杨柳青,2020)。因此要完成学生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践再到真正创业项目孵化落地,解决创业资金成了其中关键的一环。
(六)政策落实贯彻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政策落实方面,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23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17条措施》提到加大创业扶持。“实施‘彩云雁归’创业计划,培育打造一批优质劳动者返乡创业园。”还提到“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资金补助,吸引和扶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返乡入乡办实业、带动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师资库,每年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不少于20000人。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原则上取消反担保要求。继续举办“创翼云南”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择优评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优秀创业大学生,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0元的激励奖补。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地区(云南省)层面,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资金补助及扶持都有明确的政策,资助类型多样,但就目前情况看,学生从政策上获取资金补助还是以一次性创业补助为主,就云南工商学院看,近三年(2021—2023年)每年毕业生获得就业创业补贴约有3000余人。但是除去就业创业补贴,其他创业资金扶持政策的落实还较少,部分参与本次调研已毕业的学生表示,对于如何利用政策申请资金补助缓解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学校在操作层面的扶助还是很有限。
四、调查结论
(一)构建“三创联动,三位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从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践再到创业孵化的通道
调查发现,从学生对创业有所了解到有创业意识再到行动的转换率还比较低,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如双创赛、三创赛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较少。与此同时,学生将创业作为就业选择的比例也较少,这就说明学生从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产生行动再到最后实现创业的行动意向不强。根据宁德鹏等(2023)对全国26个省份102所高校30887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并且呈现正向显著,而创业能力又对创业行为起着中介作用。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都正向影响着创业行为,因此,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提出构建“三创联动,三位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创新、创意、创业”三创联动,“知识传授、意识塑造、价值实现”于一体的三位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培育模式,引入OBE教学理念,让学生创意衍生创新,让创新推动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知识、意识向实践转化。重新思考和探索“双创”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刻不容缓,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从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践再到创业孵化的通道迫在眉睫。
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办法和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从讲授式教学方式,转换成以比赛为引导、以实践为主导、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结果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让个人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创新、创意、创业”三创联动,关注创意“金点子”收集及积累,让创意衍生创新,让创新推动创业,辅以创业孵化导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第二、第三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手段,在第二、第三课堂中除了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推广,并且可尝试以第二、第三课堂学分转换的形式加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学分制度的完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联动的方式将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培养模式。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课堂将成为未来“双创”人才培养的主流。
(二)加强创业政策落实指导及扶持,积极扫除资金筹集障碍
构建完善的政策解读体系,落实政策指导及扶持,协助创业学生扫除资金筹集障碍是提升创新创业从理念转化成实践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政策普及率不足是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会受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陈武林,杨无敌,2023)。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广普及,是指国家、政府、社会和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从目前来看,创新创业政策普及率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对地方应用型大学来说,创新创业政策的普及率仍然有上升的空间,大多数参与调研学生表示,创业资金缺乏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阻碍,但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对于毕业生就业创业所出台的政策扶持并不少,高校大多数在解读政策资金扶持上还是聚焦在就业创业补贴扶持,在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方面的创业支持还略显不足。因此除保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外,还需强化行业、企业、创业导师的加入,让拥有丰富项目申请经验以及孵化经验的导师,对政府创新创业政策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以及对相关资金扶持政策进行资金申请指导,让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真正落地,指导相应有孵化潜能的项目,协助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壁垒,进一步扫除资金筹集障碍,让学生的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坚定其创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