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类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调查研究

作者: 王敏 周丽平 佘金文 彭月娥 刘婧

养老类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调查研究 0

[摘           要]  目的:了解养老类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方法:采用SAS及自设焦虑因素问卷对养老类专业105名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17.3%的学生存在实习前焦虑,访谈得出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态、前途发展的不确定性、渴望学习与支持3个主题。结论:养老类专业学生实习前焦虑来源于对自身能力及就业前景的担忧,应该多方联动,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稳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关    键   词]  养老护理;焦虑;实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70-03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而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知识欠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只有4万多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中心服务人员以养老护理员或护工为主,主要从事简单的基础生活护理工作或体力劳动,专业水准与综合素质较低[2]。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需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自2016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增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力图培养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实习是医学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理论教育的深化及延续,是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3],会给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带来一定影响,因而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引发焦虑。轻度的焦虑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利于激发学习热情;而高度及长时间的焦虑则可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影响临床实习的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心理状态,为学校和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前焦虑干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4月—2021年7月以两所职业院校即将进入实习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12名学生,其中105人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应答率为93.7%。其中男生23名,女生82名,年龄18~21(19.24±0.62)岁。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设计。

1.调查工具及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自编实习前焦虑因素调查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已有国内常模。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评定过去一周内情绪体验的发生频率,采用4级计分方法,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为标准分,50~60分为轻度焦虑,60~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5]。利用问卷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自愿填写问卷。

2.访谈方法

半结构式访谈是在双方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房间内进行,围绕“即将进入临床实习,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实习前有什么顾虑吗”“如果遇到你说的顾虑,打算怎么处理或者希望学校如何协助”等问题进行,访谈时间20~30min,现场进行录音。

(三)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因素。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资料后由两名分析员采用内容分析法[6]进行分析,共同讨论后形成主题。

二、结果

(一)实习前焦虑得分及相关因素

本组学生焦虑得分的标准分超过50分的学生占比17.3%,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对焦虑得分无明显差异,仅女生(42.98±9.12分)及非学生干部(43.58±8.74分)的焦虑标准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

(二)实习前焦虑因素分析

本组学生焦虑因素分析见表1。

(三)访谈中呈现的主题

根据样本饱和的原则,本研究共对8名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经分析后得出3个主题: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态、前途发展的不确定性、渴望学习与支持。

1.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态

访谈中学生表现出了有喜有忧的复杂心态,喜的是劳动有所得,付出会有收获,如有学生说:“也会有高兴的,有工资,虽然不多,但是等同于劳动所得。”而学生忧虑的来源较多,有对养老机构实习生管理规范性的担忧,如有学生说:“我们去实习后没有带教老师,就怕管理不规范,让我们在各个岗位轮转,就是打杂的。”有学生说:“现在这个专业还是没有完全发展的状态,规范性还不够,养老机构也没有医院那样的紧迫感,可能都不清楚怎么带我们。”有对未知的担忧,如有学生说:“去了养老机构后还会分具体的实习地点,还不知道会被分到哪儿,不想去外地。”有学生说:“我们这是第一届,没有可以交流的人,实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而更多的则是对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应对实习突发事件的担忧,如有学生说:“实习期间担心发生紧急情况不能应对,比如呼吸急促、休克等,都没有经历过,虽然学过,但遇到后肯定会迟疑,可能处理不了。”有学生说:“害怕老年人的脾气问题,要是打人的话只能跑。”有学生说:“我们也学习过人际沟通与交流,但与老年人发生纠纷,突发情况的应变没那么快。”有学生说:“感觉我们什么都学,但学的都是皮毛。”

2.前途发展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养老服务行业需求大,且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年轻毕业生专业能力远超普通护理员,其就业方面有显著优势,学生对未来自身发展充满期待,如有学生说:“亲戚问我在哪儿实习,我说在养老院,亲戚就说很好呀,所以我觉得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但同时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养老机构从事的工作与普通养老护理员差别不大,且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学生价值感缺失,有学生表现出对前途的担忧,如有学生说:“我就对这个行业不太乐观,落差感也很大。现在教育本来内卷就严重,我们零经验,竞争力不够。”有学生说:“我就怕毕业即失业,不是职业歧视,我也是乐观积极的,但和阿姨一起从事护理,落差感太大,别人瞧不起,亲戚也不理解。”

3.渴望学习与支持

访谈过程中,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深入学习和支持系统的渴望。有学生说:“中医养老保健现在是沿海热门,所以想在实习的时候学得更全一点,培训多一点,多学一点总没错,工资都能涨2000。”有学生说:“‘要能受委屈、要能吃苦’这些话我们都知道,还是希望学校能多关心我们,多到实习单位看看我们。”

三、讨论

(一)建立支持系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发现17.3%的学生存在实习前焦虑,女生群体焦虑得分低于常模,这与李修明等[7]研究结果接近,可能是女性更易多愁善感,面临的心理困扰更多,容易在未来生活不确定时产生焦虑情绪。非学生干部焦虑得分低于常模,可能是因为日常社交面相对较窄,对自身能力的肯定相对较差,信心有待提高,更容易陷入对未知不确定的焦虑情绪中。有研究发现,学生感知到的教师社会支持越高,其实习阶段适应状况越好[8]。本研究中,受访谈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学校教师能在实习期间给予更多的关心。因此,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顶岗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在进入实习前,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任老师—机构人员—家长的点线结合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9],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心理变化,帮助建立多方面支持系统,解决实习困难,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与专业奉献的敬业精神,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机构服务质量。

(二)校企合作,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焦虑因素前五位分别为专业与自身发展(80.95%)、突发事件应对(80%)、发生差错事故(78.09%)、操作能力欠缺(69.52%)及沟通能力不足(68.57%),即焦虑来源主要为前途发展和能力欠缺两个方面,这与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调查结果一致[10]。访谈中分析得出的主题也证实了这一点,说明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对自身的能力素质缺乏自信。而目前养老机构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尚不明确[11],因此,高校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时应充分发挥校企联动机制,培养学生与岗位相适应的核心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2]。高职院校应加强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双元育人模式,可通过与养老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充分挖掘该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结合目前“1+X”证书制度及健康与社会照护技能竞赛,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校内仿真训练、基地见习、企业实习、以赛促学”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13],校企合作搭建教学资源库,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养老照护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储备专业人才。

(三)多方联动,稳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这种新兴的服务专业并不被大众普遍认可,且因学生职业认同感、价值感的缺失以及职业发展空间较小,导致出现就业稳定性不高、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访谈中部分学生也表示不太愿意从事养老行业,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不管是政策制定者、高校、用人企业,都应该着力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养老服务岗位的吸引力,以稳定高学历的养老服务队伍。比如可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情,专门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招生,对就读该专业的学生采取减免学费、提供无息贷款等措施吸引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用人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14],根据年龄、学历、职称、能力等因素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并畅通晋升渠道,同时加强分层培训[15],提升岗位吸引力,使养老服务人才“眼看得到,手摸得到”,对未来有期待,从而稳定专业队伍。

四、小结

通过混合性研究方法,探讨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发现学生实习前焦虑主要来源于实习管理、自身能力及就业前景,因此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合作,建立规范性实习管理体系,合作办学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国家政策制定者应继续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政策支持,以稳定年轻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最终达到提高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 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

[2]杨再艳.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50-54.

[3]文其武,周思捷,申东翔,等.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3):193-196.